• 中國養殖行業領域專業門戶網站
    當前位置:中國養殖基地 / 養豬

    我國養豬生產中從國外引進的配套系種豬有哪些?

    編輯:星星草  時間:2021-06-19   瀏覽:

      改革開放以來,為發展我國的瘦肉型豬生產,從世界養豬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引進了優秀的瘦肉型豬種,這些豬種基本分為兩大類,一大類是優秀的純品種豬,如前面介紹的長白豬、大白豬、杜洛克豬及皮特蘭豬等,利用這些品種,采用前面介紹的雜交模式生產瘦肉型商品豬,取得了很好的改良效果,滿足了市場對瘦豬肉的需要,這些豬種得到快速推廣與運用,成為當前我國養豬生產,特別是產業化生產的主導豬種。

      隨著經濟的發展,基于養豬產業自身對生產效率要求的不斷提高,食品加工產業對商品豬的規格、質量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就需要新的豬種滿足這種要求,我國政府及養豬企業,緊跟世界豬業發展新趨勢,借鑒國外發展瘦肉型豬的經驗,不失時機地把國外優秀的配套系豬種引進來,豐富了我國瘦肉型豬發展。

      配套系是為了使期望的性狀取得穩定的雜種優勢而利用各品種豬建立的繁育體系,或者簡稱配套系就是一個繁育體系。這個體系基本由原種豬、祖代豬、父母代豬以及商品代豬組成,其中的原種豬又稱為曾祖代豬。

      配套系豬的繁育體系結構基本如下:

      這是一個典型的四系配套模式,在配套系豬育種的實踐中,可以基于以上模式有多種形式,或多于四個系,如五個系的 PIC 配套系豬、斯格配套系豬,或少于四個系,如三個系的達蘭配套系豬。

      配套系豬通常有3~5個專門化品系組成,各專門化品系基本來源于前面介紹的幾個品種豬:長白豬、大白豬、杜洛克豬、皮特蘭豬等,各豬種改良公司分別把不同的專門化品系用英文字母或數字代表,這將在后續的內容中介紹。隨著育種技術的進步,各專門化品系除了上述純種豬之外,近年來還選育了合成類型的原種豬,這樣的專門化品系選育過程基本經歷了豬種改良公司的選育,分別按照父系和母系的兩個方向進行選育,父系的選育性狀以生產速度,飼料利用率和體形為主,而母系的選育以產仔數、母性為主。這些理論為培育專門化品系指明了方向,在養豬業中,品種概念逐漸被品系概念所替代。

      配套系豬都在比較大型的豬種改良公司選育,這些公司規模較大,經濟實力強,豬種資源豐富,技術先進,目標市場明確。目前國內飼養的引進配套系豬種有: PIC配套系、斯格配套系、伊比德配套系、達蘭配套系等。

      配套系豬是養豬業發展中的新事物,它的出現是基于生物種內不同品種(種群)生物雜交的后代,在許多經濟性狀上,有超過其父母平均值傾向的現象,即雜種優勢現象,豬也是這樣,由于雜種優勢的存在,人們力圖通過最簡單的辦法獲得并代代相傳,以提高生產效率,但遺傳學理論和實踐證明,雜種優勢是無法通過自群繁殖的方式代代相傳,于是,聰明的人想通過一定的體系獲得和保持雜種優勢,并根據市場的需求,不斷發展和提高雜種優勢的水平,這個想法首先在糧食生產中得到實現,雜種優勢在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產量。這種現象引起養豬人的關注,國外的豬育種公司從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就研究配套系豬育種,并在八、九十年代推出商業化配套系豬種,在養豬生產中逐步推廣,配套系豬曾有混交種、雜優豬等稱呼。我國適時從國外引進了配套系種豬,通過長期的飼養和研究,國內的種豬公司也開展配套系豬的選育。業界的一些專家、企業家中,多有人認為,配套系豬代表了豬業產業化發展中選育豬種的方向,當然,也有一些專家、企業家持不盡相同的意見,認為現行的三元雜交就很好了。目前世界上的主要配套系豬都已經落戶我國,并在生產中起到積極作用。

      配套系豬與現行的三元雜交豬的差別在于期望性狀(如產仔頭數、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等)可以獲得比通常的三元雜交(或多種雜交方式)更加穩定的雜種優勢,其終端產品的商品肉豬具有通常的三元雜交豬無法相比的高加工品質:整齊劃一,屠宰率、分割率高等,這些優秀的品質是通過配套的體系(從原種、祖代、父母代直到商品代)實現的。

      選擇使用配套系種豬時,需要了解配套系終端商品豬優秀的生產性能,是必須通過特定的繁育體系保障,不是簡單地到市場上購買幾個品種的種豬,模仿已有的配套模式(雜交)就能達到目標。配套系豬育種公司在推出某配套系豬種后,在原種豬層次上不斷淘汰選育和開展雜交試驗,與時俱進推出新的配套系豬,適應市場的需求,其技術、經濟實力不是一般豬場能夠辦到的,比較直接的辦法是選擇做某配套系豬種的祖代或父母代豬場,飼養祖代或父母代種豬,以確保配套系商品豬的正常生產(主要是確保父母代種豬更新的來源),當僅僅引進父母代種豬生產商品豬時,需要仔細考慮種豬更新是否便捷和來源穩定,權衡更新種豬的費用與飼養配套系豬所得到的收益是否更有利。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