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品種育成
上海白豬是在上海市近郊選育的豬種,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相繼入侵上海,外僑帶進來一些白色的豬種,以后又相繼帶進各種不同毛色的豬種,隨著外僑和海員的來滬,對白毛豬豬肉的需求急劇增長,于是白色雜種豬數量迅速擴大。日本侵略者入侵上海后,又輸入了體型較小的白色立耳豬。抗戰勝利后,又從美國輸入大約克夏豬。由于上述許多外國豬種與當地原來飼養的地方豬種進行了長期無計劃的復雜雜交,至建國前夕,已形成相當數量的白毛雜種豬群,為豬的育種工作開創了基本條件。1958~1959年,在上海市畜禽品種資源聯合調查后,將產仔較多和生長較快的白色雜種豬群定名為上海白豬。自1961年起,原上海縣種畜場,寶山縣種畜場和上海市畜牧研究所分別從群眾中選購優秀種豬組建基礎群,正式開始上海白豬的培育工作,采用了豬群閉鎖,品系繁育等技術,從而促使豬群性狀的一致和遺傳的穩定,生產性能得到提高,1978年經市級鑒定,宣告上海白豬育成。
㈡ 體質外貌
上海白豬被毛白色,體質結實,體型中等偏大,頭面平直或微凹,耳中等大略向前傾,背寬,腹稍大,腿臀較豐滿,乳頭細,平均乳頭7對。
㈢ 生產性能
上海白豬成年公豬體重258千克,成年母豬體重177千克。初產母豬平均產仔9.43頭,經產母豬平均產仔12.93頭,20~90千克階段平均日增重615克。90千克體重屠宰,屠宰率70.55%,背膘厚36.9毫米,皮厚3.1毫米,瘦肉率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