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方豬種約有幾十個,基本上是在我國各地區相對閉鎖條件下,采用原始技術選育的,適應當時經濟(自然經濟、小農經濟)條件的豬種。
一、地方豬種的基本特點
基于我國各地的實際情況,地方豬種的性能更多是適應當時當地的自然、經濟條件,否則就無法存在,這些豬種有的產仔數多,有的產仔數量也不多,但出生體重小,適應性能較強,通常說耐粗飼,抗寒冷,生長速度不快,育肥期通常需要 8個月或更長的時間。由于生長速度不快,因此出欄率低、出欄體重(屠宰重)小、日增重低、屠宰率低、瘦肉率低、飼料轉化率低、母豬年產窩數低等,顯然這樣的特點不可能適應養豬業的產業化發展,也無法滿足市場對瘦豬肉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地從國外引進瘦肉型豬種,或用來與我國的地方豬種雜交生產商品肉豬,或直接用來生產洋種商品肉豬,以至于目前供應我國大中城市的豬肉,基本上是國外引進豬種的雜交商品豬。
由于在育種過程中,過度地強調提高瘦肉率,所以市場對目前的豬肉肉質提出異議,一些人又開始考慮飼養地方豬種,以改善肉質,實際上改善肉質的技術有許多,不一定就要恢復到原來自然經濟時期的狀態,發展養豬生產選擇豬種必須從經濟的角度出發選擇豬種。
二、地方豬種的分類
我國地方豬種是在各地選育出來的,因此通常按地理區域進行分類 。
1、華北類型:民豬、黃淮海黑豬、里岔黑豬、八眉豬等;
2、華南類型:滇南小耳豬、藍塘豬、陸川豬等;
3、華中類型:寧鄉豬、金華豬、監利豬、大花白豬等;
4、江海類型:著名的太湖豬(梅山、二花臉等的統稱);
5、西南類型:內江豬、榮昌豬等;
6、高原類型:藏豬(阿壩、迪慶、合作藏豬)。
需要明確的是,我國地域遼闊,決不僅僅上面介紹的幾種地方豬種,各省區,主要在相對比較偏遠地區,飼養著為數較多的 地方豬種,但真正用來純種繁殖生產商品豬的場(戶)極少,每一個豬種的飼養范圍較小,多半是用地方豬種與國外引進的豬種雜交生產商品肉豬。 地方豬種的純種豬場大多是國家設定的保種豬場。
三、地方豬種的利用
地方豬種純種生產很難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除國家設立的少數保種豬場,很少單獨用來純種繁殖或直接生產商品豬,多用來雜交生產商品肉豬,基本的雜交方式包括:簡單雜交、級進雜交、三元雜交及多元雜交等。雜交的具體組織方式如前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