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養殖行業領域專業門戶網站
    當前位置:中國養殖基地 / 鱔魚

    黃鱔養殖場怎么建設?黃鱔養殖場建造方案

    編輯:壺中酒  時間:2019-11-01   瀏覽:

      黃鱔是一種重要的魚類,而且也是一種營養價值高、有食療功效的食材,黃鱔的養殖是一種有重要經濟效益的農業項目,在養殖的過程當中黃鱔養殖場特別關鍵,那么,黃鱔養殖場怎么建設?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黃鱔養殖場建造方案。

    一、場地選擇

      家庭養殖黃鱔,池宜建在住宅附近,要做到冬天能保暖,夏天較陰涼,水源方便。池的大小根據養殖規模而定。苗種培育池一般在12平方米以下,成鱔養殖池一般15—30平方米,有的甚至100平方米,池深0.7—1米為宜。

    二、黃鱔養殖池

      (養鱔池)結構按構造用料可分為水泥池、土池兩類;按養殖方式分,有靜水有土養殖池、流水無土養殖池和流水鱔蚓合養池等。不論何種結構,建池時都要考慮防逃、易捕、進排水方便這三個原則。1、土池選擇在排灌條件好,土質較堅硬的地方挖池。從地面下挖30—40厘米,挖出的土在周圍打埂,埂高40—60厘米,埂寬60—80厘米,埂要分層打緊夯實,以防黃鱔打洞逃跑,池底也要夯實。有條件的養殖者,最好在池底先鋪一層油氈,再在池底及池周圍鋪一層塑料薄膜。在池底薄膜上堆放20—30厘米厚的淤泥層或有機質層。2、水泥池先在平地上下挖30—40厘米,建成土池。池壁用磚或石塊砂漿物,用水泥勾縫。池邊墻頂做成“T”字形出檐,池底用黃泥、石灰、黃沙混合夯實,或填石渣,夯實后鋪5厘米黃砂密縫。離池底30厘米處開出水孔,50厘米處開進水孔,孔口都要用細網目網罩住,以防進出水時,黃鱔逃走。池底放30厘米左右深的河泥,泥質要軟硬適度。池建好后,注入新水,水深約10—15厘米,池壁高出水面約30厘米。3、流水無土黃鱔養殖池(養鱔池)選擇有常年流水的地方建池,采用微流水養殖。池用水泥磚砌,每個池2—3平方米,池壁高40厘米,并在池的相對位置設直徑3—4厘米大小的進水孔1個、排水孔2個。進永孔與池水等高;排水孔1個與池水底等高,1個高出池底4—5厘米。孔口用金屬網紗罩住。若干個池排成一排,排與排之間一條為進水渠,隔一條為出水渠。進出水渠寬15—30厘米。池外圍建一圈外池壁,高80—100厘米,并設總進水孔和總排水孔。這種池宜建于室內,工廠化生產。4、流水鱔蚓合養池這種黃鱔養殖池(養鱔池)的特點是將蚯蚓和黃鱔養在一起,蚯蚓繁殖長大后直接供鱔魚食用。選有常流水的地方建水泥池,池面積30—80平方米。池壁高80—100厘米,在對角處設進排水孔,并安好防逃設備。在池中堆若干寬1.5米、厚25厘米的土畦,畦距20厘米,四周與池壁保持20厘米的距離。土畦堆土應含有豐富的有機質,以便蚯蚓繁殖,黃鱔鉆藏。建好池后,可模擬黃鱔生長的自然環境,在池底部墊5厘米左右厚的秸稈,秸稈上放20—30厘米厚的粘土、石塊、磚頭等物。池中還可種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浮蓮、水葫蘆、水花生、慈菇、茭白等,以改善鱔池的生態環境,夏季也可用以遮蔭降溫,便于黃鱔潛伏,利于其生長,水生植物的種植面積可占鱔池的1/3。

    三、黃鱔養殖池(養鱔池)水質管理

      保持池水穩定和水質清新。鱔池水深一般保持在15厘米左右,高溫季節可適當加深。每當天氣由晴轉雨或由雨轉晴,天氣悶熱時,水體往往容易缺氧,凡在這種天氣的前夕都要灌注新水,以免黃鱔過多將頭伸出水面呼吸,不利生長。夏季高溫,每天換水,有時因殘食變質,池水變臭,更需及時換水。

    四、防暑和越冬

      在炎熱的高溫季節,需做好防暑降溫工作,使水溫不至過高。要達到這個目的,僅靠池中的水生植物遮蔭是不夠的,需要搭棚遮蔭,一般可采取搭架子種絲瓜、扁豆等。當水溫超過30℃時,要勤換新鮮的清涼水。如用井水、泉水沖涼時,進水速度不能過快,以免溫差太大,黃鱔一時難以適應而得病死亡。黃鮮在入冬前需大量攝食,貯積養分,供冬眠之需。當氣溫下降到1512左右時應投喂優質餌料,使之達到膘肥體壯,以利安全越冬。當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可將池水排干,為保持池泥濕潤和溫暖,可在上面覆蓋少量稻草,以免結凍而使黃鱔凍傷致死。通過以上關于黃鱔養殖場建造方案的介紹,我們現在知道了黃鱔養殖場怎么建設,黃鱔養殖場在養殖過程當中特別關鍵,也是養殖的基礎性工作,我們要根據黃鱔的生活習性及養殖規模來進行合理的建造。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