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養殖行業領域專業門戶網站
    當前位置:中國養殖基地 / 海參

    春末夏初海參吐腸原因分析及處理

    編輯:燃燒孤獨  時間:2016-11-24   瀏覽:

      遼寧尖山、皮口、謝屯、興城,山東,河北等地出現海參吐腸(吐黃腸)的病情。經過多次對吐腸海參解剖鏡檢及多方了解,初步得出發病誘因。

      一、后口蟲(盾纖毛蟲類)是海參發病的最主要原因,發病圈海參解剖后鏡檢,發現大部分在呼吸樹內有大量后口蟲。

    1.jpg

      二、這段時間氣候變化較大,導致海參體質較弱,發病海參大多體質較未發病海參個體小,狀態和活力差,營養明顯不足。

      三、海參攝食變質食物導致腸炎,這種從腸道中可看到食物和氣泡混合在一起。

      四、此外,紅水母,枝角、橈足類過多也會導致海參吐腸。

    2.jpg

      那么,后口蟲究竟什么?后口蟲寄生又是怎樣導致海參吐腸的呢?

      后口蟲生理學特性:

      該病目前僅在幼參和成參期發現此病。經顯微鏡鏡檢和組織病理分析發現:該病的病原是一種纖毛蟲,盾纖目,后口蟲屬,專性寄生于海參呼吸樹,該蟲適宜的生存溫度是4~12℃,鹽度是25‰~35‰,PH值是7~9(本文依照養殖戶的普遍叫法,即后口蟲)。后口蟲大量在呼吸樹上繁殖,群體密度達到一定之后,造成組織損傷和潰爛,引起海參的排臟反應。雖然尚未發現因該蟲的單獨作用導致海參大量死亡的病例,但是,該蟲的寄生能引發海參排臟,排臟后喪失攝食能力,參體消瘦,活力減弱,容易由其它病原引起繼發性感染。

      后口蟲流行情況:

      近兩周年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在春夏交替之際,是適于該纖毛蟲大量繁殖的季節和水溫。通過對海參各組織器官進行全面的水浸片檢查和組織病理切片觀察發現,除呼吸樹外的其它組織上均未發現蟲體,因此纖毛蟲是專性寄生在海參呼吸樹上的。當該蟲大量在呼吸樹上繁殖,群體密度達到一定之后,海參體質變差,最終會引起海參的排臟反應。幼參和成參的呼吸樹都可以感染該種纖毛蟲,但從抽樣調查的結果來看,以8cm以上的個體檢出率最高。還未發現由于該纖毛蟲的單獨作用導致海參大量死亡的病例。但是,由于該蟲的寄生能引發海參應急反應——“排臟(吐黃腸)”,從而影響了海參正常生長和對其它疾病的抵抗力。近年來的行業跟蹤顯示,該發病呈上升趨勢,養殖戶們須引起重視。

      分析:

      那么我們的海參圈為什么會感染后口蟲病呢?底部比較臟,很多投喂過餌料的海參圈吐腸的多,草死亡沒有及時處理的海參圈吐腸的多,中毒的海參圈吐腸的多。

      因為呼吸樹是海參的呼吸和排泄器官,每天有大量海水通過呼吸樹,致使后口蟲多在呼吸樹的囊膜內寄生,如此以來,病從口入,而且造成海參不同程度的中毒及應激反應。海參是否排臟,化皮,甚至死亡,除與后口蟲寄生數量有關外,還與池塘環境因素、氣候因素以及海參免疫力(該蟲主要侵害的對象多為幼小的,體弱的,有傷的海參)綜合密切相關,所以防治后口蟲的關鍵是改善環境、減少藥物刺激和增強海參體質。

      針對這種后口蟲引起的吐腸很多養殖戶買了很多的藥品,效果都不理想,包括農藥殺蟲藥、消毒藥等。針對這種吐腸圈,通過使用天津匯恩推薦的處理方案“底霸+奇解120”連續使用3天,1次/天。目前使用此方案的幾個吐腸海參圈,效果確實不錯,海參的吐腸數量減少。鏡檢后口蟲數量減少,但還是有少量的存在。

      后口蟲導致吐腸的處理方案:

      “底霸+奇解120”連續使用3天,1次/天。

      海參吐腸綜合防治方案:

      1. 提高海參體質。海參體質好,抗病力強,一方面抑制后口蟲的寄生和繁殖,另一方面減少其它病原細菌對腸道感染的幾率。每年春季使用“多糖VC顆粒”,十五天1次,共3次;在氣候變化大時增加使用次數和使用量。

      2. 改底。入春后,隨著水溫的升高,應及時使用氧化型底改“底霸、參底安等”,氧化分解過剩有機質,抑制有害菌和有害原生動物的繁殖。爛草多的圈要及時使用“分解底爽或底盾”分解爛草,防止海參攝入腐爛的水草及臭底。

      3. 清塘。針對底部有機物沉積較多的池塘(淤泥超過35厘米),采取每3~5年清淤一次,徹底改善底質。

      4. 內服。對細菌性腸炎可使用“解毒誘食底改”拌三黃粉等中草藥內服。

      總結:

      近幾年的實踐證明通過提高海參自身體質和改善外界環境(解毒、改底等)。該防治流程解決了海參養殖中的病蟲害等難題,大幅降低了底害的發生率,成功地控制在海參的耐受范圍之內,根本無需額外使用殺蟲藥、殺草劑。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