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就小龍蝦病毒病的發現及發展做了詳細介紹,并且對致病原因、病原的種類、感染途徑、也做了詳細的分析。雖然水生動物的病毒性疾病并不好治愈,但是最后也根據病毒的生物學特征給出了一些相關的預防措施和應對的方法。以期為廣大相關從業人員提供參考。
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clarkii),又稱為紅色沼澤螯蝦、蝲蛄,我國俗稱為小龍蝦。在動物分類學上克氏原螯蝦隸屬于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甲殼綱(Crustacea)、軟甲亞綱(Malacostraca)、十足目(Decapoda),爬行亞目(Reptantia)、長尾部(Macrura)、蝲蛄科(Astacidea),螯蝦亞科(Cambarinae)、原螯蝦屬(Procambarus)。在湖北省農產品出口創匯的產品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在我省農業經濟中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自2016年以來,全國的小龍蝦各種形式的消費熱度已經開始突顯,小龍蝦的養殖熱潮逐漸推向一次又一次的新高度,養殖面積迅速增長,養殖密度也在不斷加大,投餌量增多,人工養殖技術的參差不齊,水質環境變差,養殖中的多種病害也就日漸突出。小龍蝦病毒病近十年來爆發流行于江浙、湖北、安徽等主產區域,是一種嚴重的傳染性疾病。
目前,各種病害對克氏原螯蝦的危害越來越嚴重。但是關于克氏原螯蝦的疾病的研究比較少,并且進展很慢。小龍蝦相關的疾病的研究資料很少,現場的技術員以及技術推廣人員、業務員也是僅憑一些長期的現場實戰經驗來推斷如何進行病害防治,有效控制對策還是很有限的。
一、小龍蝦病毒病的發展歷史
最初是2016年5月29日在浙江舟山市的一所小龍蝦養殖池的小龍蝦全部發病死亡。2017年5月江蘇省首次發現該病毒在養殖小龍蝦中感染流行,并造成小龍蝦的批量死亡。2017年江蘇省發病面積近6000畝,發病塘口死亡率在5%~20%;到了2018年底,江蘇省發病面積已達8萬畝。
2016年以來,浙江舟山、江蘇南京等地采集的人工養殖的克氏原螯蝦樣品,在鰓、心肌、神經、肝臟、腸道、肌肉等多處組織中均被檢出白斑綜合癥病毒。
2018年5月湖北省大范圍的發生小龍蝦病毒病。5月12日至6月15日期間,湖北省發病嚴重的地區是潛江市、荊州市(江陵、沙市、監利、洪湖)和武漢市(漢南、東西湖、黃陂、江夏),其它如孝感的漢川、黃岡的武穴、黃梅,荊門的沙洋、鐘祥等地都有發生。這是全省范圍乃至全國性的小龍蝦疾病。當時初期(5月中旬)經取樣送至中科院的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武漢病毒所進行實驗室觀察和研究,發現情況相當嚴重。我們先是采用常規處理:改善養殖環境、生石灰和氯制劑消毒及內服抗生素,發現這種常規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
二、小龍蝦病毒病
近幾年來,大家一直把小龍蝦病毒病直接單純的定義為小龍蝦白斑綜合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不準確的。
2018年,我們把感染的小龍蝦樣品送到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張叔勇教授的實驗室,他們實驗室的科技人員加班加點的進行了發病體組織病理學研究、病原病毒的形態研究、病毒的核酸性質鑒定及分子生物學鑒定。我們也進行了發病體組織病理學研究、流行病學分析研究,并將武漢病毒所分離純化的病原病毒在健康小龍蝦上做反接實驗。得出以下結論:
1、在小龍蝦體內檢測到多種病毒,其中有白斑綜合癥病毒(桿狀病毒WSSV)、也有肝胰腺細小病毒(HPV),還有一種新的未知病毒。該未知病毒的濃度遠遠大于白斑綜合癥病毒(桿狀病毒WSSV)和肝胰腺細小病毒(HPV),該未知病毒為雙鏈DNA病毒,分子量約15kbp;基因組小于WSSV大于HPV
2、我們進行了人工回接試驗,并將樣品送上海和北京測序。因為病原病毒尚未確定病毒種類,暫定未知病毒,所以直接匆忙定義為白斑綜合病其實不妥。
三、感染途徑
1、種苗自身攜帶;
2、混養動物的交叉感染;
3、餌料生物攜帶;
4、患病死亡個體;
四、致病因素
淡水螯蝦的致病因素很多,包括:環境理化、營養、管理和生物性等因素。與細菌和真菌類感染的小龍蝦疾病相比較,淡水螯蝦病毒性疾病的防治難度更大。所以一直以來,也是小龍蝦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
其實,在養殖的過程中,日常的基礎管理是相當重要的。除了種苗的體質好、營養需求有保障以外,養殖環境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基礎條件。一個好的養殖環境,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病菌的幾率。
五、病毒
對蝦白斑綜合癥病毒原被劃為桿形病毒,因為其獨特的遺傳學特點和形態特征,該病毒已被歸為線頭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屬(whispovirus),目前它是該病毒科病毒屬的唯一成員。病毒粒子直徑約65~70nm,長約300nm,完整病毒粒子呈橢圓形,具有雙層囊膜,一端帶一條細長的由囊膜延伸而來的尾。WSSV不形成包涵體,為雙鏈DNA病毒。WSSV對小龍蝦進行人工感染實驗致死率為94%,其靶組織包括的角化上皮、胃上皮、肝胰腺上皮、疏松結締組織、肌肉、造血組織和鰓等,胃和鰓的上皮組織以及結締組織的細胞核明顯腫大和嗜伊紅染色。
六、病毒的滅活與抑制
1、物理因素①溫度。②pH。③輻射。
2、化學因素①有包膜病毒對脂溶劑敏感。②氧化劑、鹵素、醇類。③抗生素與抑制劑。
3、干擾素和干擾素誘生劑①干擾素。②干擾素誘生劑。③中草藥。
七、預防措施
1、挑選好的苗種。
2、保持良好的水體環境。
3、增強小龍蝦體質。
八、處理方法
根據在養殖現場觀察患病蝦的癥狀和初步的病理學分析結果,該疾病是由于感染病毒而發生的病毒性疾病。并且也了解了病毒的化學成分、特點、滅活和抑制因素綜合分析,可以采取以下處理方案:
1、及時將已經顯示典型癥狀的病蝦和已經死亡的蝦體從養殖池塘中撈出及時處理掉;
2、注意對養殖操作人員、養殖工具、飼料等實施消毒;
3、嚴格調整和控制養殖密度;
4、對于實施池塘養殖方式的,要及時引進新鮮水;
5、對養殖池塘水體進行定期消毒。用聚維酮碘或者用季銨鹽絡合碘全池潑灑;也可以采用單元二氧化氯消毒殺菌;還可以采用生石灰。
6、在蝦飼料拌中多糖類和維生素;
7、用板藍根拌精飼料投喂。
很多情況下,小龍蝦的病毒是潛伏感染的狀態,不會對寄主產生明顯死亡率和患病跡象,甚至沒有病變跡象。但是在捕撈、運輸和溫度等環境條件突然產生急劇變化時,使小龍蝦產生應激性,爆發性死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在日常管理和處理中,一定要保證水環境的穩定性;各類工作操作,不要過分影響小龍蝦的正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