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陽市潁上縣地處沿淮,至2016年底,全縣共發展稻田綜合種養面積1.2萬畝,其中稻蝦共作6800畝、稻蝦連作3200畝。稻蝦連作一般畝產水稻500~550千克,小龍蝦70千克左右,畝均效益1800元以上。稻蝦共作一般畝產水稻400~450千克,小龍蝦110千克左右,畝均效益2600元以上。現將稻蝦共作模式關鍵技術總結如下。
一、稻田準備
1.面積 10~20畝。
2.水源、水質 直接引用淮河水,排灌方便、水質良好。
3.開溝 沿稻田埂外緣向稻田內7~8米處開挖環形溝,堤腳距溝1米開挖,溝寬3~4米,溝深1~1.5米,坡比1∶1.5。
4.筑埂 利用開挖環形溝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寬、逐層夯實田埂。田埂高于田面0.6~0.8米,頂部寬2~3米。
5.防逃設施 稻田排水口和田埂上設防逃網。排水口的防逃網采用8孔/厘米(相當于20目)的網片,田埂上的防逃網用彩鋼瓦制作,防逃瓦高30厘米。
6.進排水設施 進、排水口分別位于稻田兩端,進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進水口用20目的長型網袋過濾,防止敵害生物隨水流進入。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環形溝的低處。
二、飼養管理
1.曬塘種草及消毒 每年10月份,水稻收割以后立即用打捆機把稻草打捆運走,晾干塘底,每畝用生石灰25千克+芽孢桿菌1千克(生石灰使用半個月后)全田均撒,然后用旋耕機把塘底旋耕一遍,隨后放水10~12厘米。11月份以后至來年開春期間,在田間和環溝中栽種伊樂藻等沉水植物,中間夾栽水葫蘆、水花生等挺水植物。栽種方法為每3米1排,中間隔5米左右為蝦道,一直栽至環溝邊。沉水植物面積應為全田面積的50%左右,挺水植物應為全田的15%左右。整個冬季水深保持30厘米左右,以促進伊樂藻生長。此種方法比稻草秸稈留在稻田中水質好,蝦長得個體大、品相好,而且還節約飼料、增加效益。
2.親蝦選購與投放 在10月下旬稻田整好后種草之前投放親蝦,選擇每只30克左右的親蝦,每畝投放密度為25千克左右,雌雄比例為(2.5~3)∶1。購買親蝦苗宜近不宜遠,越近越好,以提高成活率。放蝦時用VC或5%鹽水浸泡1~2分鐘,以減少應激反應和殺滅病菌。
3.飼料投喂 在來年3月份,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100~150千克肥水。方法是用編織袋將農家肥裝起放在環溝內,這樣可以減少有害物質對水體的污染。等到水溫上升到16℃以上時,伊樂藻大面積生長起來可供小龍蝦70%的食量,再用30%的小雜魚、螺螄、顆粒飼料或人工配制的飼料補充。人工配制的飼料主要是蒸熟后的玉米、小麥。可在環溝邊設若干個投料點,投撒要均勻,投飼量以當天吃完為標準。注意,當水溫在5℃以上或在冬季晴天時,蝦就會出穴活動,這時要少量投喂顆粒飼料,以供小龍蝦攝食,補充能量。
4.水質調控與病害預防 每年4月15日以后氣溫逐漸升高,蝦塘里由于細菌大量滋生,這就要逐步加大對水質的調控措施。在4月中旬要殺1次弧菌,然后用EM菌每隔10天左右全田潑灑一次,使水質保持活、嫩、爽,每半個月加水或換水1次,刺激小龍蝦生長。
5月、6月份是小龍蝦疾病的高發期。這期間一定要注意氨氮、亞硝酸鹽等是否超標,每半個月用二氧化氯改底1次,3天后再用EM菌調水,每10天左右換水1次,每次換水1/3,這樣基本保持水體的活、嫩、爽,小龍蝦無病害。
5.敵害防控 稻田飼養小龍蝦,其敵害較多,如蛙、水蛇、黃鱔、肉食性魚類、水老鼠及水鳥等。每年用1~2次用茶籽餅或茶皂素清除敵害;每15畝安裝1臺太陽能仿生殺蟲驅鳥燈,另外,在田邊設置一些彩條或稻草人,恐嚇、驅趕水鳥。
6.成蝦捕撈、親蝦留存 捕撈時間:第一茬捕撈時間從4月上旬開始,到6月下旬結束。第二茬捕撈時間從8月上旬開始,到9月底結束。注意,在6月底第一茬成蝦捕撈完后,稻田內留下的蝦苗數量要足夠生長,這樣9月份就無須補放親蝦苗了。經過一個多月的生長,在8月份開始捕撈直到9月底。這一時期的捕撈是先捕大留小,后捕小留大。到9月以后,達到30~35克/只的親蝦留在塘內不予捕撈,這樣親蝦就會進洞抱卵繁殖,第二年蝦苗就不需要購買了。
捕撈工具:捕撈工具主要是地籠。地籠網眼規格應為2.5~3.0厘米,保證成蝦被捕撈,幼蝦能通過網眼跑掉。
捕撈方法:將地籠布放于稻田及蝦溝內,每天早上捕撈1次。每隔3~10天轉換地籠布放位置,當捕獲量比開捕時有明顯減少時,可排出稻田中的積水,將地籠集中于蝦溝中捕撈。捕撈時遵循捕大留小的原則,并避免因擠壓傷到幼蝦。
包裝運輸:將捕撈上來的成品蝦分成將20、25、30克,35、40、45克,50克以上三個等級,分別裝入泡沫箱,每箱25千克,每箱底部放入碎冰塊3千克,中間放整冰塊1千克,上面再放入碎冰塊3千克,然后用膠帶封好送到長途汽車上發往目的地(南京、上海、寧波等各大城市)。
三、水稻栽培與管理
1.水稻品種選擇 養蝦稻田只種一季稻,水稻品種要選擇葉片開張角度小,抗病蟲害、抗倒伏且耐肥性強的緊穗型品種。2016年種植為沿兩優2208雜交水稻,符合品種要求。
2.稻田整理 6月上旬左右,把原蝦塘的成蝦捕撈90%后,排水把剩余的蝦都排到環溝內田面留5厘米以下的水層,畝施有機肥10~15千克,然后旋田一遍、拉平。
3.秧苗栽插 6月下旬用插秧機械插秧苗,每插秧苗10米,留蝦道1米寬。
4.圍埂建造 在靠近蝦溝的田面圍上一周高30厘米、寬20厘米的土埂,將環溝和田面分隔開。要求整田時間盡可能短,防止溝中小龍蝦因長時間密度過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5.水位控制 在秧插完一周左右、秧苗返青時逐步加水,使小龍蝦擴大活動范圍。在9月底水稻即將成熟時需要排水,排水時可以采取逐步排水法。每3~4天排水1次,每次排水20厘米左右,這樣親蝦會隨著水位的慢慢降低分層掘洞,使田埂的洞穴量增加,以提高來年小龍蝦苗的產量。在來年3月份上水時,也要逐步加深水位,這樣小龍蝦不至于一次蜂擁而出,導致密度過大而產生危害。
6.蟲害預防 稻田中每15畝安裝太陽能仿生誘蟲燈一臺,以殺滅水稻害蟲。
四、效益情況(2016年)
1.畝生產成本=土地流轉費700元+水稻成本500元+小龍蝦生產成本(種苗、飼料、有機肥、生石灰、生物制劑、水電費、人工費等)2500元=3700元。
2.畝產值(按畝產水稻350千克、4元/千克,小龍蝦130千克、42元/千克計)=350×4+130×42=6860元。
3.畝均效益=畝產值-畝生產成本=6860-3700=3160元。
五、主要技術要點
1.水稻實現了機械插秧,節省了人工。
2.水稻不用化肥、不打農藥,達到綠色食品標準,增加了經濟效益。
3.在稻田內栽種水草,使用生物制劑,提升了小龍蝦品質。
4.一次放足,分批捕撈,節約苗種成本。
5.分層次排水,分層次進水,增加了田埂上的洞穴量,提高了蝦苗的產量,增加了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