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親蝦收集與放養
一般在8~9月份,在附近河流、湖泊等水質良好的大水體中,采集性成熟的優質小龍蝦作為繁殖親本,也可以從生態條件良好的池塘養殖小龍蝦中選留,但后一種來源,雌雄親蝦最好來源不同養殖池塘,防止小龍蝦近親繁殖。為保證品質,采捕小龍蝦的捕撈工具最好采用蝦籠等;選留的小龍蝦體重應在35克以上,附肢完整、體質健壯、色澤暗紅而光澤,雌雄比例(1~3):1.放養數量一般為2~3千克/畝,親蝦放養時經福爾馬林溶液浸浴,殺滅蝦體附著生物。
親蝦選留與放養遵循“宜大不宜小,宜早不宜遲,宜少不宜多”的原則。所謂“宜大不宜小”,是指選留的親蝦必須是性成熟的,個體盡可能大些,可以保證產卵率和后代的生長性能;“宜早不宜遲”是指放養時間盡可能提前,促進小龍蝦親本提早產卵,爭取冬天之前完成小龍蝦受精卵孵化工作,為有計劃成蝦養殖打好苗種基礎;“宜少不宜多”是指根據小龍蝦商品蝦生產計劃和小龍蝦繁殖能力,準確估算小龍蝦苗種生產能力,在滿足需要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親蝦的放養數量,避免苗種過多對蝦池生態環境的破壞。
目前,仍有小龍蝦養殖戶依靠成蝦養殖池捕撈后遺留下的小龍蝦解決下一年苗種問題,既不知道留池小龍蝦品質,更不知道具體數量,造成次年小龍蝦苗種數量與質量的無法把握,環境營造和生產管理難度較大,這也是養蝦戶產量與效益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因此,筆者建議養蝦戶必須轉變小龍蝦苗種生產與供應觀念,高度重視小龍蝦苗種有計劃生產和供應,提高養殖生產的可控性。
二、越冬管理
成熟的小龍蝦親本放入新環境后,很快掘洞,并陸續交配、產卵,早期的受精卵孵化出苗,仔蝦進入蝦池覓食生長,后期的受精卵在雌蝦的保護下越冬,次年溫度適宜時再孵化成仔蝦。因此,越冬期間,既要做好幼蝦培育工作,也要保護好洞中抱卵蝦。
主要措施:一是每畝施用腐熟有機肥100~200千克,增加池塘有機碎屑;二是保持池塘正常水位,如果冬季水源枯竭,無法保持水位,應在小龍蝦洞穴處覆蓋稻草等保溫設施,防止穴居親蝦凍死;三是增加捕鼠設施,預防老鼠對穴居小龍蝦侵害。
三、幼蝦前期強化培育
親蝦入池后,應經常觀察,當有30%雌蝦出洞帶仔覓食時,開始小龍蝦苗種的幼蝦前期培育工作。
具體措施:一是及時下地籠捕出產后親蝦;二是每天潑灑黃豆漿1次,用量1~1.5千克/畝,連續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