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養殖行業領域專業門戶網站
    當前位置:中國養殖基地 / 水產

    小龍蝦養殖新手三部曲之老手打怪升級曲

    編輯:不自知  時間:2020-05-25   瀏覽:

      親蝦的認知

      一直以來對低等的生物親本懷卵量數量級都是停留在十萬級,主要原因有二:自然情況下產出的卵本身受精孵化率就不高,而且孵出來的幼體也會由于各種原因夭折不能長大。但小龍蝦親本的懷卵量卻只有100-300個,相反它的孵化率和成活率都非常高,可達95%以上,這點和它打洞繁殖和雙親護幼密切相關。據了解目前已經開始有人涉足人工選育繁殖了,個人提個建議:由于小龍蝦具有極強的領域特性,所以養殖戶在放地籠收蝦的時候,總是會發現有一兩個特別大的蝦頭。如果有人愿意花精力把各個地區的蝦頭收集起來,然后放到一個池塘再進行暫養,通過人為加強不同種群最優質基因的雜交,那必然給越來越差的蝦苗帶來質的飛躍!當然作為普通養殖戶,再留有親本的時候,也注意購買異地的蝦頭,增加優質基因交流的頻率,這樣雜交產出來的蝦苗在生長速度和抗病力上都會有很大提升!

      5-6月小龍蝦大規模爆發性死亡

      各種學說的解釋與認知

      小龍蝦最典型的病害就是每年進入5月就開始大面積死亡,行業里稱“五月魔咒”。關于“五月魔咒”真的是眾說紛紜,有“親蝦說”、“弧菌說”、“病毒說”,也有“不明原因說”等等。“親蝦說”的核心是產卵后的親蝦死亡;“弧菌說”的核心是冰鮮魚投喂帶入,并且可以檢測到弧菌;“病毒說”的核心復合白斑病毒的流行和發病規律,并且可以檢測到白斑病毒。每一個學說出現之初肯定會找到另一種學說最嚴重的紕漏,然后再找到一些現象和相應的試驗結果來佐證自己的觀點,貌似能讓人信服,但內家人仔細一看就能看到其中致命的缺陷,然后就可能陷入無窮無盡的口水中了。現在回過頭仔細想想”五月魔咒”和“EMS(早期死亡綜合癥)”一樣,一年有個新觀點出來,結果一年又一年過去了,該死和不該死的蝦在30天左右還是死了。這兩年大家就開始麻木了,知道所謂的學說,就像你去正規醫院看病:先帶你去各種檢查,然后醫院的醫生(西醫)告訴你是某某疑難雜癥(比如某某癌癥),讓你明明白白的死。相反如果你去一個老中醫鋪看病,老中醫簡單的了解了你的情況后,摸摸這里、看看那里,就會告訴你應該吃什么藥,注意哪些細節,而你按照他的方法,糊里糊涂就把病給你治好了。因為在中醫的認知里面是沒有任何疑難雜癥的,只是問清楚你的每一個細節,然后去對照以往的經驗配方給藥而已。

      “五月魔咒”的理解

      醫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有句話比較經典:“醫有三品,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上醫者知病治無病,中醫者知病治有病,下醫者治病不知病”。接觸水產病害這么多年,現在回頭想想這些年處理過的病害,再拿醫圣的話一對比,我應該算一個剛剛由下醫升級到中醫的年輕小輩:“醫欲病之病,知病治有病”。我個人覺得下醫和中醫的評判標準有兩個:1、考慮和分析病害的過程中,有沒有從流行病學考慮發生和死亡規律。2、對一個病害產生時,能不能清晰的區分出病因、誘因和死因。明明某種病害在當時的水溫條件下,不可能發生,而還是有人去找論點來佐證就是那種病。最后也只能忽悠忽悠養殖戶,一看就不是內家人。

      高溫期水草管理難點

      看草的先后和判斷依據

      前幾年水產界非常流行”養魚先養水“這句至理名言,經過這么幾年的推廣,每個養殖戶都知道并且認可了這個真理。后面又一個專家提出”養水先養底“的觀點,這句話在目前來看應該算得上是”定理“,在轉化成真理的道路上,還得經過時間的驗證。同樣在小龍蝦養殖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草好,蝦就好“,這句按照目前的形式來看,應該只能算得上一個”推論“。那如何判斷水草好呢,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我個人從生物本身出發考慮:根是水草吸收營養物質的器官,根好那代表自生能主動吸收,那就有希望,俗話講”能吃是福“就是這個意思。草頭代表著新生,草頭新綠,它自身有強有力的生存意念,那其他任何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根據自身跟蹤和處理心得總結的兩點:看草先看根,根好代表有希望;根后是草頭,草頭新綠問題不大。

      水草管理心得分享

      由前面的看草先后和評判標準來看,管理水草成功的關鍵在于草根。我個人認為草根的關鍵在于及時有效的補充根肥,所以定期查看水草的根很關鍵。不管遇到水草的什么問題,先檢查根,如果草的主根白凈而且又粗又長的話,那肯定草根的狀態還可以,針對表象問題簡單的處理就行了。如果主根開始有點變黃,那應該是前段時間沒有及時補充根肥;這時最好是先補充根肥,再針對性處理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如果根已經發黑或者沒有根了,那處理起來就比較棘手了,可以先下一些強氧化性底改再補根肥,再來針對性處理,不過這個時候效果來得慢,而且有時候還得準備重新額外補草。

      高溫期藍藻的預防和處理

      藍藻的發生機理

      藍藻是水產界的老大難問題,各大專家教授都束手無策。研究了這么多年,目前公開發表且讓人信服的發生機理幾乎找不到,記得前兩年水產論壇里有個土專家的說法頗有道理,在當時也獲得了大部分人的認可。他的大意是池塘底部產生小氣泡,氣泡上升過程中,帶著高氮高磷的營養物質,小氣泡在水面聚集形成黃色油狀物,空氣中的藍藻種子被風帶入塘中,附著在黃色油狀物上面,從而在池塘迅速爆發起來。在今年之前,我個人也認可這個說法,由于今年情況特殊,給了我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重新認識了藍藻。

      今年7-8月份異常的高溫,加上降雨頻繁,很多河蟹、小龍蝦塘(由于有水草存在,池塘pH一直高達9.2)爆發了微囊藻水化。而且是殺死后,下一場雨,一天晴就又爆發微囊藻了。由于河蟹、小龍蝦塘水草存在的緣故,水質要求非常清(其他水產品種都是要求肥活嫩爽),所以藍藻的發生、發展過程看的比較清楚,對研究藍藻很有參考意義。微囊藻首先會形成懸浮在水中層的白色帶藍的小點(鏡檢是微囊藻),由于剛開始小白點少,很多人都沒有留意,或者說見到了以為是懸浮的有機質。這種白點懸浮的時間從幾天到十幾天,才會在下風口聚集形成微囊藻水華(養殖戶稱之為“油蔓子”)。形成油蔓有個很典型的規律:如果連續幾天的雨水,當天雨停了,第二天早上就能看到下風口看到油蔓子。筆者覺得產生這種雨后天晴高概率發生藍藻的原因肯定和雨脫不了關系:可能真是因為雨水帶來了空氣中或者岸邊上的藍藻種子;也可能下雨導致水質返底把底部的藍藻種子帶入水中;也可能水體雨前就有懸浮的小白點,只是小白點少,養殖戶沒有觀察到。至于真正的發生機理是什么,還望其他專家繼續研究探討。

      藍藻的危害和常規處理思路

      藍藻作為一種有害的藻類,會產生出藍藻毒素,但是這些年的研究過去了。一直也沒有哪位教授和專家公開說清楚到底是什么毒素(只是說對肝臟、神經有害),還是論壇里面的大神提出它是一種羥基化合物(帶有-OH官能團的化合物),而且pH越高,毒性越強。前幾年大家對藍藻都是敬而遠之,主要是找不到很好的東西分解這種藍藻毒素的物質。一些生產藍藻藥的廠家都是悄悄的在潛伏在論壇、微信、QQ群,等待著愿者上鉤的魚。這幾年藍藻處理經驗積累加上產品的升級,養殖戶對“藍藻分解精”的使用已經得心應手了。更有甚者揚言”藍藻很好處理,我養殖出現藍藻,一下藍藻分解精就好了“。所以,藍藻目前沒有那么可怕了,真的很慶幸,水產上面的一個難題達到了一定的突破。

      養殖效益提高的方向探討

      不間斷的投苗、賣蝦

      小龍蝦生長周期短,而且在養殖過程中會自然繁殖(這點和羅非魚很像),所以蝦苗從4月一直供應到8月份一直有供應。和很多養殖戶交流發現,凡是高產的塘都有一個特點:不間斷的投苗、賣蝦。具體做法:放苗后大概一個月開始每天下地籠補大蝦出售,與此同時的是開始補蝦苗到塘里。始終維持著每天塘里有大蝦出,有小蝦苗進,每天大蝦和蝦苗的進出量隨市場行情和存塘量靈活調整。商品蝦價格好時可以多放幾個地籠收,同時把出售蝦的規格放小一點(中等規格的蝦一起出售);市場價格不好的時候少放幾個地籠,同時把出售規格放大一點(中等規格的放到塘里繼續養)。蝦苗的補充量就按市場易得性和賣出大蝦的量擇機補充。

      錯開上市集中期,解決淡季一蝦難求的局面

      前面提到小龍蝦上市的集中期市5~8月,但作為市場來講,全年都有需求。大家都知道“物以稀為貴”的道理,所以非大量上市的時間蝦價就高,就像南美白對蝦冬棚養殖模式一樣,錯開上市高峰,打季節差,效益自然好。目前比較容易實現的做法:

      1、在三月底四月初搶購第一批出洞的蝦苗,把投苗密度放小的同時,加強營養投喂,趕在五一勞動節前上市;

      2、八月份的時候把大蝦和中蝦基本出完,盡可能多尋找市場上今年的最后一批蝦苗,放苗密度加大的同時,注意加深水位。進入九月就隨著蝦苗的長大存塘量的增加,慢慢出售大蝦。

      后記

      文章也到這里,可以算是終止了。個中觀點有很多不到之處,還望大家提出來一起探討。也感謝這些年在水產道路上給過我建議和意見的各位老師們!!俗話說得好“新手怕老手,老手怕高手,高手怕失手。”在水產認知的道理上,新手膽大容易搞泛塘;老手容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高手容易管中窺豹,忽略病程和發病規律導致失手的情況。從業人員在久病成良醫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還是喜歡用這句話結尾:“知識就像沙子,大家只要都把自己找到的沙子丟進一個瓶子里,就都能看到瓶子里到底是什么美味。”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