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水產屆當之無愧的網紅之首非“小龍蝦”莫屬,關注水產行業的人都會發現今年不論是各大水產媒體的微信公眾號的推送文章,還是剛剛流行起來的水產講課活動,到處都是“小龍蝦”的身影。
我自己更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身為水產大軍中的一員,不論什么時候和水產同行聚在一起吃飯,大家肯定是先問店家有什么魚,無論如何必須點上一份魚肉,才肯罷休,吃飯的時候都不忘拉動水產品的終端消費,這點我們水產人都值得為自己點贊。當然席間談論的話題也和水產時事相關,以前是各個品種都有涉及,最多的肯定是南美白對蝦。今年的情況完全不一樣,“小龍蝦”總是能從我們某個人口中提及,然后緊接著就是一連串關于小龍蝦的話題和討論,甚至有一段你不知道小龍蝦都會感覺插不上話,可見它今年有多么受歡迎。可惜餐桌上是只聞其聲,不見其蝦,小龍蝦還是很少有露面的機會。
關注過小龍蝦的朋友一下就會明白,隨便點一份小龍蝦(一般是2斤,規格7-8錢的蝦),少則一兩百多則三四百,對于我們這類水產小兵確實有點貴。加上剛好碰到今年這個水產災年,錢包不鼓,所以雖然想為小龍蝦這個網紅在終端消費上加一把勁,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實細想一下,目前小龍蝦還是屬于供不應求的市場局面,我覺得水產從業者想為這個品種做貢獻時,與其在飯館和食客搶蝦吃,不如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想辦法拉動它的產量。
所以,在此對水產從業者做一個呼吁:在指導小龍蝦入行者花精力提高單產的同時,更應該引導新手快速安全的進入。本文旨在通過介紹小龍蝦的一些基本情況后,能引導部分養殖業的朋友們及時有序的進行養殖品種轉換,選擇小龍蝦這個如今為數不多的水產養殖好品種,盡早走上水產致富之路。
非魚類,而是甲殼類
小龍蝦屬于甲殼類,體表有堅韌的幾丁質的骨骼(我們稱之為甲殼),專業一點的說法是外骨骼動物。外骨骼就相當于骨骼外生,人類或者常規魚類的骨骼都是在肌肉里面。為什么要特意拿出來呢?內骨骼動物的生長是骨骼和肌肉一起長粗長才,體重、體長都是漸變式的增長。而外骨骼的動物肌肉被骨骼包裹在里面,想要生長必須先要蛻掉外骨骼,然后骨骼里面的組織和器官才迅速吸收膨脹,等膨脹好了之后,再重新長出新的外骨骼(形成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鈣質,所以甲殼類需要經常補鈣),我們把這叫做蛻殼(估計脫胎換骨說的就是甲殼類)。外骨骼動物的增重和增長都是階梯式,蛻殼一次長一次,不蛻殼基本就不長。有研究表明,小龍蝦成蝦養殖過程中蛻殼周期7-10天,平均下來每天長長0.1cm。
養殖需要種植水草
小龍蝦生性兇殘好斗,在常規環境中很難共存,經常性的出現大蝦吃小蝦、不蛻殼蝦欺負蛻殼期軟殼蝦。但作為一個養殖對象而言,不能共存,那產量就非常低,經濟價值就體現不出來。這點小問題,當然難不倒我們勤勞智慧的養殖戶朋友。在養殖池塘中種植或者說栽植合適的水草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難題,水草提供一個躲避環境,彼此有個私密空間,讓本來不能共處的小龍蝦共處的相對和諧。目前了解到的需要種植水草的品種是小龍蝦和河蟹,未來在解決好斗的問題,估計水草還是能發揮價值的。
打洞避暑、繁殖習性
生活在內陸的朋友,應該都有過秋冬季在野外的小河、小溝邊挖小龍蝦的經歷。一般一個洞里能挖到2只小龍蝦,而且基本都是一公一母,當然運氣好點,一個洞也能挖到4、5只,這點在養殖情況下同樣適用。細心的養殖戶就會發現:每年進入7月份,在養殖池塘水面上下30cm的地方就會有少數幾個新挖的蝦洞,洞不算深,大概30cm;一旦進入九月,塘邊上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洞出現,到了十一月如果大蝦存塘量大的話(留種蝦,為了來年賣蝦苗),那沿邊基本都是蝦洞。所以不管是在自然條件下還是養殖池塘中,小龍蝦都有掘洞的習性,少部分在高溫季節會挖洞進行避暑,大部分是選擇在秋季開始挖洞,然后雙親都躲進洞里繁殖孵化。當然有時候空間有限或者其他什么原因,也會存在兩三對親蝦和諧的共同住在一個比較大的洞里面繁殖,我猜沒準那就是同父同母的一家人呢!!
必須設置防逃措施
小龍蝦屬于甲殼類,沒有陸生動物的肺,它的呼吸器官雖然是鰓,但卻能利用空氣中的氧氣,在陸地上生活。在溫度適合的條件下,一直保持鰓的濕潤,它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利用空氣中的氧氣,所以它離水一兩天都可以存活。這點和兩棲類的青蛙、爬行類的甲魚差不多,換句話講,它可以上岸爬行。雖然它不像河蟹那樣,性成熟的時候必須要外逃到海水中繁殖(小龍蝦是在淡水中繁殖),但它也一樣要向河蟹一樣設置防逃措施。主要是小龍蝦有頂水習性,一旦有水流形成,它就喜歡逆水而上,逃離池塘。尤其是碰到陰雨天,既沒有陽光照射(小龍蝦是怕光照的夜行線動物),而且氣壓低,塘底溶氧下降又不夠,龍蝦很容易上岸逃走,所以必須在圍邊設置防逃。
小龍蝦出售時機
作為食用的商品蝦,市場上是全年有供應,規格從4錢到1.5兩不等,規格越大越值錢。每年上市集中期是5~8月,那時候蝦市場異常火爆,成交量大,價位合適,普通老百姓也就在這個時候嘗嘗鮮。非集中上市期間是9月到翌年4月,供應量減少,市場價格相應高。池塘養殖的小龍蝦達到規格后,養殖戶基本都是下午5~6點在塘邊下地籠捕撈,經過一夜后,在凌晨4~6點收地籠(和螃蟹捕撈一樣,地籠必須留一頭出水,供蝦出水呼吸)。在存塘量適中的情況下,一個小地籠一天可以收到1~2斤大蝦。如果碰到存塘量大的,或者塘里環境不適等不正常情況,小龍蝦很容易鉆進地籠,大概4~6小時籠子里面就是滿滿的一籠蝦子(一個籠子可以一下騰出來5~6斤)。前面提到了小龍蝦兇猛好斗,這么多緊密的聚集著,很容易出現打斗和缺氧情況,所以如果碰到特殊情況養殖戶必須在凌晨1-2點爬起來騰一次地籠,等到了早上4~6點再騰一次。
關于蝦苗
由于小龍蝦本身可食部分就很少,4錢以下的小龍蝦基本沒有可食部分,所以都當作蝦苗出售或者繼續養殖,但是市面上最多的還是規格在1錢左右的蝦苗。每年進入4月,去年存塘親蝦產出來的蝦苗開始向市場供應,那時候蝦苗規格偏小(120頭/斤),而且供應量也小,所以價格高,維持在15~18元/斤。5、6月蝦苗大部分都出洞,屬于集中供應期。那時候規格達到80頭/斤,供求相對平衡,價格正常維持在10~12元/斤。進入7月份部分存塘量大、或者池塘出問題,塘中的蝦要出售掉減少池塘存載量,捕撈出來的大蝦當商品蝦出售,4錢以下的都會當蝦苗賣給附近的養殖戶繼續養殖。到了8月本年度出洞最晚、生長最慢的一批蝦苗也差不多達到4錢以上了,所以基本很少有蝦苗供應,市場價格相應會上漲一些,基本在12~15元/斤。
關于商品大蝦
商品大蝦基本是常年有供應,上市集中期是5-8月。規格從4錢—2兩不等,規格越大,價格越高,價格維持在15~35元之間。非集中上市期間是9月到翌年4月,價格相應高。春節期間那價位更是高達50~60元/斤,據說那時候有好事分子,專門去池塘邊轉悠,偷挖人家塘邊上打洞準備越冬繁殖的親蝦出售。那時候一只蝦一兩左右,一個洞最少2只,挖一個洞幾分鐘,那就是十幾塊哦,確實誘惑不小!!
餌料以及投喂
小龍蝦是雜食性,偏肉食性動物。不管是新鮮的魚塊、冰鮮魚等動物性餌料還是水草、黃豆、玉米、麥子等植物性餌料對小龍蝦而言那都是美味。植物性蛋白中黃豆蛋白含量高,大約在40%左右,價格也高,維持在2.5元/斤。玉米、大麥蛋白含量低,一般是10%,價格也低一些,基本是1元/斤。新鮮的小魚塊、冰鮮魚是動物性餌料,基本維持在2元/斤的水平。當然一個品種興起了一定時候,飼料肯定會孕育而生。目前小龍蝦全價飼料研究和推廣相對比較成熟,比較受大眾認可的是蛋白26%~28%,價位2元/斤左右的飼料。在餌料選擇上大部分是飼料為主,配合冰鮮魚和煮熟的粗糧(玉米、大麥為主,少數人舍得喂黃豆)。這里有兩點說明一下:1.小龍蝦喜吃冰鮮魚,雖然單價是2元/斤,和飼料價格一樣,但冰鮮水份含量在70%左右,而飼料水份含量在12%。按干物質換算,得三斤冰鮮魚換一斤飼料,價格高很多。2.煮熟的大豆、玉米等對小龍蝦而言,誘食性好而且更容易吸收。所以經常性的看到蝦塘邊搭一個簡易的灶臺,用來煮大豆、玉米等。
簡單的效益分析
小龍蝦全年的畝產是300~500斤,按照平均畝產400斤,平均出售價是20元/斤。年收入就是8000元/畝,扣除人工后的養殖成本4000元/畝(按照正常養出來的估算),投入產出比是1:1。就目前水產養殖現狀來看,小龍蝦還是一個不錯的養殖品種。
小龍蝦的設想和預期
文章寫到這里,相信各位看官對小龍蝦應該有個基礎性的了解,想必有些人胸有成竹,躍躍欲試了。在此我就做個大膽的設想:想進入養殖行業的新手,沒準想把它作為一個新的投資項目。養殖老手這時候就要對比一下自己現在養殖的品種,明年估計要找幾個塘試試手,慢慢過渡一下。設想再大膽一點的話:飼料企業老總這時候應該馬上召開內部會議,一邊催促配方師做出相應調整,準備上馬小龍蝦料;一邊引導業務員、技術員加強小龍蝦知識和養殖要點的儲備。苗企、藥企估計也得和技術員溝通它的潛力和前景,準備派出相應人員,開始走訪調查了。
當然上面的設想都是我個人小小的臆想而已,回到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我在此提三個期望:
1.在天高任鳥飛,水深憑魚躍的時代,沒趕上鮑魚、南美白對蝦的風口的我們,希望能搭上小龍蝦這條快船,在水產這條路上,一帆風順。
2.內陸淡水養殖前幾年還有草魚、羅非魚撐臉面,但是近幾年隨著草魚、羅非魚的沒落,內陸淡水地區一直缺乏一個強有力的養殖品種,小龍蝦的出現無疑是一劑強心劑,讓大家看到了內陸巨大的潛力。內陸淡水這頭沉睡的獅子,睡醒時刻打個鼾聲都會讓世界為之顫抖。希望小龍蝦能成為內陸淡水的新名片,讓水產界留有內陸淡水養殖的聲音!
3.小龍蝦供不應求的市場局面,短期內很難改變,作為普通民眾而言,價位還是有點高,就連養殖戶自己辛苦一年下來都舍不得吃幾次蝦。作為水產從業者,我們有責任互相探討交流,讓小龍蝦產量上一個臺階。希望在未來的2~3年讓人人舍得吃蝦,吃得起蝦。
(本文純屬拋磚引玉,后續還有詳解文章,不管你來與不來,它就在那里,不增不減,不遠不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