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的生長過程會脫很多次殼,它的生長必須依賴脫殼,蝦每次脫殼前都需要營養來為它提供能量,需要大量的鈣元素來補鈣。小龍蝦脫殼后是蝦最弱的時期,很容易被病源侵入,所以每次小龍蝦脫殼不只決定了小龍蝦的生長,也決定了小龍蝦的生死。
在內外環境(內:蝦體質;外:水環境)合適的情況下,一錢左右的小蝦苗大約在三至四天會脫殼一次,二錢至四錢的小蝦大約在4~6天脫殼一次,六錢以上的大蝦一般10天脫殼一次,1~2天殼變硬。在小龍蝦的一生中可以脫13次殼,這13次都是生與死的脫變,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小龍蝦脫殼不遂的原因:
一、外環境,即:水環境對脫殼的影響
1.水中鈣不足。不能為龍蝦提供新殼所需要的鈣。小龍蝦在脫殼時是需要向水體吸收大量的鈣來進行脫殼。
2.放養密度過大。小龍蝦脫殼時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和獨立的空間,不容別的同伴干擾。不然相互干擾會使脫殼時間延長,又或者脫不出而死亡。
3.水溫突變。小龍蝦在脫殼時體質是最虛弱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水體溫度變化過大,會讓它產生應激性反應,而無力脫殼。過低或高溫都會阻礙脫殼。
4.光照太強,水的透明度太大。當整個池都清晰見底,陽光直射底部會讓小龍蝦感到很不適應,沒有安全感,從而整天都全池亂游而不脫殼。
5.水體過肥。會導致小龍蝦脫殼時間延遲。
6.水質不良,底質惡化。池水長期處于低溶氧狀況下,或夜間溶解氧偏低,水底有害物質過多,龍蝦處于高度應激狀態,無力脫殼。
二、內部環境,即小龍蝦本身
1.營養不足,體質虛弱。小龍蝦在脫殼時需要自身提供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得靠營養物質來轉化。所以在小龍蝦要脫殼時,最好要喂高動物蛋白餌料。
2.藥物影響。亂用藥物,會使它生理混亂。如抗生素等應用藥物過多影響脫殼或產生不正常現象。
3.蟲病害影響脫殼。纖毛蟲會讓殼脫不掉。龍蝦得病后,進食減少,體質虛弱,脫殼時體力衰竭,輕則無力脫殼,重則導致死亡。
三、如何防冶
在養殖過程中,當然是防重于冶。為了讓小龍蝦順利脫殼,理所當然的在小龍蝦脫殼前做好準備工作。在養殖過程中我們要做到外調好水環境,內注重營養。在養殖時:
1.要定期改底調水。做到十天用“強效底凈”改底一次,“水博士”調水一次來讓水環境達到最優,脫殼得到保證。
2.同時也要注意水體中的鈣元素。最好是一周用一次“應激硬殼靈”,來讓水中鈣元素充足,也讓脫殼后的小龍蝦能短時間變硬,安全度過危險期。
3.在投喂高蛋白餌料時,最好伴內服。讓小龍蝦能更好更安全的吸收,不然高蛋白餌料也會造成腸炎等內部問題。
4.定期殺菌消毒。只有定期殺菌消毒,才能保證龍蝦在脫殼時,不被病原侵害。在蝦池塘里,最好是用溫和些的碘制劑如“超碘”。這樣對小龍蝦刺激性小,才能讓它更順利地度過脫殼期。
我們只有在養殖過程,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外重水環境,內重營養,才能始終使養殖動物處于“完滿”的狀態,最終摘取豐收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