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抱卵蝦的小龍蝦幼蝦體長約為1厘米,個體很小,游泳能力、捕食能力、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抵御和躲藏敵害的能力都比較弱,若直接放入池塘中養殖,其成活率很低,從而會影響成蝦的預期產量。因此,開展幼蝦培育,待幼蝦經3~4次蛻殼,體長達3厘米左右時,再放入成蝦養殖池中養殖,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成活率和養殖產量。盱眙縣主要采用土池對小龍蝦幼蝦進行培育,其管理要點如下:
1、投喂餌料。
提前培育浮游動物,在放苗前7天向培育池內追施發酵過的有機草糞肥,可培肥水質,促進枝角類和橈足類等浮游動物的生長,為幼蝦提供充足的天然餌料。在培育過程中主要投喂各種餌料,天然餌料主要有浮萍、水花生、苦草、野雜魚、螺、蚌等,人工餌料主要有豆腐、豆渣、豆餅、麥麩、配合餌料等。餌料要新鮮適口,嚴禁投喂腐敗變質的餌料。
前期每天投喂3~4次,投喂的種類以魚肉糜、絞碎的螺蚌肉或天然水域撈取的枝角類和橈足類為主,也可投喂屠宰場和食品加工廠的下腳料、人工磨制的豆漿等。每萬尾幼蝦投喂0.15~0.2公斤,沿池邊多點片狀投喂。中后期要定期向池中投施腐熟的草糞肥,一般每15天投施1次,每次每畝100~150公斤。同時,每天投喂2~3次人工糜狀或軟顆粒餌料,日投喂量每萬尾幼蝦為0.3~0.5公斤,或按幼蝦體重的4%~8%投喂,白天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40%,晚上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60%,具體投喂量要根據天氣、水質和蝦的攝食情況靈活調控。
2、調控水質
注水與換水:培育過程中,要保持水質清新,溶氧量充足,蝦苗下塘后每周加注新水1次,每次15厘米,保持池水“肥、活、嫩、爽”,溶氧量在5毫克/升。
調節PH值:每15天左右潑灑生石灰水1次,每次生石灰用量為10~15克/米3,以調節池水水質。
3、做好日常管理
加強巡查工作,堅持早、晚檢查苗情,操作時要特別小心,避免對剛蛻殼的仔蝦造成影響,并做好日常記錄。
水草移植面積要占養殖總面積的1/3左右,培育池四周設置水花生帶,寬50~80厘米,也要移植和投放一定數量的沉水性植物,如金魚藻、輪葉黑藻、眼子菜等,每畝可放30簇左右,每簇5公斤左右。另外,用竹竿將一定量的水葫蘆固定在培育池的角落或池邊,便于通過水葫蘆抽苗檢查掌握幼蝦的生長情況。
池中還可設置一些水平和垂直網片,以增加幼蝦棲息、蛻殼和隱蔽的場所。進水口和出水口要加柵欄和過濾網,以防止幼蝦逃逸和敵害生物入池,尤其是要防止青蛙入池產卵,避免蝌蚪殘食蝦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