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養殖行業領域專業門戶網站
    當前位置:中國養殖基地 / 水產

    稻蝦共生新型養殖模式與技術典型案例

    編輯:夕陽影  時間:2020-05-23   瀏覽:

      一、養殖戶基本信息

      養殖戶俞志和,衢州市開化縣華埠鎮旭日村,池塘養殖面積60畝,共5口。池塘條件:根據農田基本形狀開挖,每個塘的面積大小不一,最大的30畝,最小的7畝,呈不規則形,進排水系統獨立設置,塘埂平均深度1.5米,坡度比1∶2,塘埂四周設置防逃尼龍布。俞志和從2009年開始養殖清水龍蝦,現有養殖面積151畝,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總結,已掌握了清水小龍蝦的養殖技術,2015年開始試驗稻蝦混養模式,取得了預計的效益,現將其主要做法總結如下:

      二、放養與收獲情況

      1. 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1) 清溝消毒。放蝦前10~15天,每畝稻田養蝦溝用生石灰50千克,或選用其他藥物,對蝦溝進行徹底清溝消毒。

      (2) 施足基肥。放蝦前7~10天,田溝中注水50~80厘米,然后施肥培養餌料生物。一般每畝施農家肥200~500千克,農家肥肥效慢、肥期長,施用后對龍蝦的生長無影響,還可以減少日后施用化肥的次數和數量。

      (3)移栽水生植物。蝦溝內栽植輪葉黑藻、金魚藻等沉水性水生植物,或在溝邊種植蕹菜、水葫蘆等。要控制水草面積,一般水草占蝦溝面積的20%~25%,以零星分布為好,不要聚集在一起,這樣有利于蝦溝內水流暢通。

      (4)過濾及防逃。進、排水口要安裝竹箔、鐵絲網及網片等防逃、過濾設施,嚴防敵害生物進入和龍蝦逃跑。

      2. 幼蝦放養

      4月中旬,在稻田里一次性施入有機肥后1 周左右,每畝稻田投放規格160只/千克的幼蝦約8000只,要注意幼蝦質量,同一田塊里蝦的規格要整齊,要一次性放足。放養及收獲情況見表1。

      3. 水稻種植

      選擇產量高、米質優、抗蟲抗病抗低溫、耐寒露風、低吸收鎘的甬優1540作為試驗水稻,種植面積約占養殖塘(田)的40%,平均扦插密度4500株/畝。

      收獲的清水龍蝦統一以“漁之和”牌銷售,主要銷售渠道為開化、杭州、衢州等地農貿市場、飯店等,上市時間6月下旬至9月下旬,捕撈方式采用地籠起捕,平均每3~5畝放置1個地籠。稻谷收割采用收割機,收割時間為9月下旬。

      三、效益分析

      經初步測算,累計起捕龍蝦10800 千克(10月以后不再起捕,部分留作下一年的種蝦),稻谷產量16200千克。由于試驗單位通過無公害雙認證,其銷售的清水龍蝦在衢州地區有一定的知名度,售價在48元/千克,產值為518400元;稻谷售價5元/千克(其中約1/3 的稻谷加工成大米銷售,售價10 元/千克),產值81000元;總產值599400元,畝均產值9990元。

      四、關鍵技術

      1. 稻田的改造

      為了便于生產管理和日常投餌,一般以排水渠間區域為一個養殖區塊。距四周邊埂內側0.6米處挖深0.5~0.6米、寬1米左右的環流蝦溝,并把土全部翻到邊埂上,使邊埂達到0.8~1.0米高、頂寬0.6~0.8米。邊埂要夯實,內坡要平整,有條件的可在埂頂內側用塑料薄膜圍起封閉式防護墻。圍網地上高度為0.4~0.5米, 地下埋入0.1~0.2米。

      蝦溝可在插秧后或割谷后開挖,其開法應視田塊的形狀、面積大小和排水口的方向而定。如水稻田較小,可開成“田”字形;如是長且大的田塊,可開成內“井”或內“田”形,溝的寬和深分別以0.3~0.4米為宜。面積較大的還應開挖蝦潭,蝦潭可開在蝦溝的交叉處或田的四角,與蝦溝相通。

      稻田養蝦還要設置好進、排水口,其地點應選擇在稻田相對兩角的土埂上,養殖過程中進排水時均可使整個稻田的水流暢。在進、排水口要設置攔柵,避免逃蝦。

      2. 水稻施藥

      克氏原螯蝦對許多農藥很敏感,稻田養蝦則是能不用藥時堅決不用,需要用藥時則選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制劑。本基地未施用農藥,以太陽能殺蟲燈誘捕蟲為主。

      五、養殖難點及解決問題的措施方法

      1.稻谷抽穗后需要曬田,此時不能完全將水排干,水位降低到田面露出即可,而且時間要短,發現龍蝦有異常反應時,則要立即注水。

      2.稻田施肥禁用對龍蝦有害的氨肥,最好以施用腐熟的有機肥為主,追肥時將水位降低,讓龍蝦集中于蝦溝之中。

      3.投喂龍蝦時也遵循“四定”原則,投喂的餌料以豆粕、麩皮為主,輔以飼喂青蝦的配合料(膨化料為宜),還可適當補充水草、水葫蘆、浮萍等。

      4.清除敵害生物,防止水蜈蚣、水鳥、水老鼠侵害,禁止鴨子下田溝,并做好防汛、防逃工作。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