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農業大國,其中水稻種植在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水稻田中套養克氏原螯蝦模式較為常見,為農民的增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麥穗魚生物學特性研究,發現其對水質要求不高,與甲殼動物互不影響,甚至有利于克氏原螯蝦生長,因此將麥穗魚與克氏原螯蝦套養于稻田中,以期為稻田種養提供新的模式。
一、材料和方法
1.稻田條件
面積4畝,埂的高度不低于1.2米,田埂面的寬度不小于1.5米,在稻田靠近水源的一側開挖水溝,溝寬6米、深0.8米,坡比1.5∶1,溝的四周構筑高20厘米的小土壩,土壩四周設立圍欄,使水溝成為暫養區。暫養區圍欄用聚乙烯網片加木樁固定防逃,網片的網目為1厘米、高60厘米,下端埋入泥中25厘米,上端縫有20厘米寬的塑料膜防逃。在稻田內按20米間距構筑小土埂供克氏原螯蝦打洞棲居,小土埂略高于田間養殖期水位40厘米,埂面寬度30厘米,并在埂面上種植蕹菜。在進、排水口用60目密網封口。
2.消毒、清野
放苗前15天,畝施20千克生石灰用于消毒,潑灑茶粕浸出液使水體的藥物濃度達到20~40克/米3用于清野。
3.施肥
每畝施發酵后的畜禽糞肥1000千克,埋入稻田和田間溝中,埋入深度為10厘米。
4.注水
稻田完成施肥5~7天后注水,用60~80目篩絹過濾。前期注水20厘米,后期隨著水草的生長逐漸加高水位至60厘米,夏季達到100厘米。
5.水草栽培水草品種
以輪葉黑藻、伊樂藻、馬來眼子菜等水生植物為主,面積占渠道面積的30%左右。所移栽的水草以3~5株為一簇,每簇水草間距為1米左右,水草栽下后每畝再潑撒生物有機肥60千克,以促進水草的生長。
6.蝦苗放養(小龍蝦)
在種稻期間將蝦苗暫養于溝中,每畝稻田投放2~4厘米規格的幼蝦2.5萬尾,放養前用2%~3%食鹽水浸泡2~3分鐘消毒。待水稻收割并完成稻田消毒、施肥和種草15天后再將暫養溝中的蝦苗放出。
7.魚苗放養
畝放麥穗魚苗種2500尾,要求苗種規格一致、體質健壯、無病無傷、活力強。
8.水稻栽插
水稻品種為武育粳2號,6月初秧苗栽播結束,此時保持田水深度在8厘米左右。
9.蝦苗培育
蝦苗放養后,前期不投喂。待蝦苗長至3~5厘米時,日投喂顆粒飼料2.0~3.0千克/畝,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上午占全天投喂量的30%左右、下午占70%左右。連續陰雨天氣、水質過濃、大批蝦蛻殼和發病時少投喂。
10.日常管理
水稻曬田:不能將稻田里水完全排干, 要輕烤,水位降低到田面露出即可,時間要短。施肥:基肥一次施足,追肥應少量多次,施追肥時應注意避開克氏原螯蝦大量蛻殼期。水質調節:6月底前每周換水1/5~1/4,7―8月每周換水3~4次,每次用微流水,換水量為原田水的1/3。9月后每5~10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1/4~1/3。高溫季節保持田水透明度在25~30厘米,暫養池、環溝每15~20天用生石灰兌水潑灑1次,每次每畝5~10千克,以調節水質。
二、結果
從表1、2、3 中看出麥穗魚與克氏原螯蝦稻田養殖中,克氏原螯蝦畝產量為90千克,麥穗魚畝產11.8千克,水稻畝產量800千克。4畝稻田總投入4749元,總收入23281元,其畝產值和畝利潤分別達到了5820元和4633元。
三、討論
1.施肥的時候盡量要一次施足,同時該項技術在施肥時將肥料埋入稻田和田溝中,有利于肥效緩慢釋放,促進水草快速生長,同時可以培育出大量的底棲生物作為克氏原螯蝦的餌料,有利于提高養殖產量。并且由于稻田的水位較淺,而且稻田中又無增氧設施,如果施肥直接潑撒稻田中,會造成水體嚴重缺氧,敗壞水質。
2.稻田養殖,特別是套養克氏原螯蝦和麥穗魚,一定要種植水草,而水草品種有講究,伊樂藻、輪葉黑藻和苦草都是其喜食品種,然而克氏原螯蝦對剛栽種、尚未發芽的水草破壞力極強,因此本研究選擇伊樂藻、輪葉黑藻(發芽早且無需帶根栽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