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養殖行業領域專業門戶網站
    當前位置:中國養殖基地 / 水產

    淡水小龍蝦細菌性疾病防治方法

    編輯:執念  時間:2020-05-23   瀏覽:

      每年4~6月是淡水小龍蝦疾病高發季節,而細菌性疾病更是這一時期的常見病。雖然淡水小龍蝦的疾病種類較多,在現場診斷時,除固著類纖毛蟲病外,白斑病毒病及細菌性疾病都不易確診,但通過其流行規律是可以指導我們進行疾病防治的。

      患細菌性疾病的小龍蝦通常表現為爬于岸邊或進地籠后行動遲緩、螯足無力(圖1)、停止攝食等,解剖可見頭胸甲內膜點狀或斑塊狀發紅、腸道內容物分節,嚴重時胃腸道無食或胃內充滿積液。

      〖病原〗

      據報道,引起小龍蝦患病的病原菌有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嗜水氣單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弗氏檸檬酸桿菌(Citrobacter freundii)、豚鼠氣單胞菌(A.caviae)等。

      〖主要癥狀〗

      副溶血弧菌(陳昌福等,2009)為革蘭氏陰性嗜鹽菌,引起的主要癥狀為:病蝦螯足無力,行動遲緩,甲殼外觀無白斑也無其它癥狀,病程發展快,幾天內即大量死亡。解剖可見肝胰臟腫大,顏色變深,甚至壞死;空胃,腸有擁堵、顏色分節現象。

      弗氏檸檬酸桿菌(陳紅連等,2014)為革蘭氏陰性腸道菌群,常作為條件致病菌,引起的主要癥狀為:病蝦不攝食,螯足無力,行動遲緩,應激能力較弱;部分個體體表變黑,甲殼內壁無白斑及其他明顯癥狀;解剖可見肝胰臟顔色淡黃,腸道內無食。

      嗜水氣單胞菌(周冬仁等,2011)引起的主要癥狀為:開始發病時,病蝦螯足無力,行動遲緩,甲殼內壁無白斑及其他明顯癥狀;解剖可見肝胰臟腫大,腸道內無食。發病初期死亡率不高,死亡數量逐漸提高,高峰期死亡率高達40%。

      豚鼠氣單胞菌(曹海鵬等,2014)引起的主要癥狀:患病蝦全身發紅,嚴重者頭胸部充滿積液,肝胰腺腐爛。

      〖流行情況〗

      該病通常在4-6月間暴發,發病初期死亡量并不大,但死亡量常逐漸提高,嚴重時可導致大量死亡(圖6),常表現為先死亡大蝦然后死亡小蝦。

      〖防治方法〗

      維護良好水質與底質、減少因天氣頻繁變化而引起的應激、規范地籠捕蝦以及定期口服藥物提高小龍蝦抗病力等是預防該病發生的重要工作。發病后可按以下方法治療:①第一天全池潑灑“酶合電解多維”或“葡聚糖包膜維C”,隔4~8小時后全池潑灑“底立爽”,第二天全池潑灑 “聚維酮碘溶液”或“頂碘” ;②潑灑外用藥物時,同時口服“恩諾沙星粉+穿梅三黃散+肝膽利康散+酶合電解多維”5~7天。

      〖注意事項〗

      ①該病多發生在5月左右,也常與固著類纖毛蟲病并發;②該病常并發或繼發感染白斑綜合癥病毒,建議外用藥物不要使用強刺激性的藥物如強氯精等;病情嚴重時,可在外用藥物使用后,再使用一次“貴魚康”全池潑灑,同時口服藥物須適當增加“穿梅三黃散”用量;③副溶血弧菌引起的小龍蝦患病可能的原因是投喂冰鮮海小雜魚;④治愈后,為防止病情反復,建議全池潑灑“活力66”或“雙效粒粒底改素”以改良水質和底質。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