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工廠化車間建設成本仍然比較高,更適合高價值品種或苗種生產,紅螯螯蝦蝦苗恰恰符合這兩大特性,結合新材料、新技術、標準化管理、專業人員培訓等方面,將帶來不俗的回報與表現。
近年隨著國內水產業工廠化生產的技術不斷提升與普及,其概念也逐漸被國人所認同和接納,尤其在高價值的魚、蝦類產業,越來越多從業者嘗試采取工廠化的生產方式。工廠化的車間通過科學化管理,具有生產安全穩定、風險系數低和產量、質量的提升等優點。但因為所需的建設成本與技術門檻較高,所以常被應用在利潤較高的種苗生產。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我們有更多的選擇,也使建設成本獲得有效控制,有助于水產工廠化生產的推廣。
筆者將從親蝦、催產、工廠化設備三方面去剖析工廠化的紅螯螯蝦育苗車間,其中涵蓋飼料、操作、設備、新技術等范疇,再結合互聯網應用,提出一種育苗新模式。
一、親蝦
(一)親蝦養育與選擇
紅螯螯蝦親蝦需要專門的養殖,所投放蝦苗都是由優良蝦源所繁育出來的,其養殖密度需略低于一般養殖,營養需十分充足,確保體型與性器發育成熟,選擇親蝦的標準為:顏色暗藍或藍綠色、有光澤、體表光滑無附著物。個體體重都在80g到100g為佳,最好雄性個體大于雌性個體。雌雄親蝦都要求附肢齊全、無損傷,體格健壯,活動能力強。若是按傳統模式養殖,在大批成蝦中挑選合適蝦源作為親蝦使用,那么合適的蝦源數量極少。
(二)親蝦飼料調整
親蝦由于性腺發育的營養需求對動物性蛋白的需求量較大,飼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懷卵量、產卵量、產苗量與產后恢復速度,如果沒有妥善的調理,產后的母蝦容易因為能量消耗大、營養不足而導致死亡率極高。可將育苗生產劃分為三個階段,即交配階段、母蝦抱卵階段、母蝦產后調理階段,針對性提供飼料,充分滿足各階段所需不同的營養,也能大大提升育苗產能。
二、親蝦的催產
(一)飼料升級
紅螯螯蝦交配時營養充足是關鍵,筆者在飼料制作中采用中醫“藥食同源”的原理,除了滿足其營養需求外,更添加了淫羊藿、鎖陽、蟲草、甘草、葛根等多味中藥,當中富含天然激素,再通過納米工藝,使中藥效果放大數百倍,借由中草藥的調理,增強紅螯螯蝦的交配意愿,提高成功率,也為種苗打下更厚實的健康基礎。產后的母蝦身體較虛弱,母蝦產后調理的飼料就需添加黃耆、紅花、當歸、川芎等多味藥材,來增加母蝦活力(氣血),越快恢復也就能越快再次投入生產,同時減少產后的死亡率,結合西醫中的營養學與中醫中的陰陽五行理論,唯有給紅螯螯蝦最好的照顧,它們才能回報最高的產出。
(二)音頻技術
除了飼料的“內補”外,筆者還通過音頻進行“外輔”,筆者與國內頂尖神經聲學專家劉芷佑博士團隊合作,共同研究了音頻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并取得豐碩的成果,更突破性地在國內率先將音頻技術應用于紅螯螯蝦產業。劉芷佑博士表示聲波在不同介質中傳導速度不同,聲音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在空氣中的5倍,同時水產品體內的含水率又普遍高于陸路產品,具有更佳的成效。利用Alpha、Beta、Gamma等不同的波源,可直接作用于紅螯螯蝦的神經傳導系統與腦干區域,借由生理上的刺激來影響龍蝦的“心情”,選用合適的波段組合能讓紅螯螯蝦趨于平靜、減少互殘的現象,反之亦然。也能利用音頻波段讓紅螯螯蝦活躍起來,相較于傳統水產苗種所用的催情劑、生物荷爾蒙,音頻助產安全高效、不會帶來藥物殘留和副作用。
三、工廠化設備與系統
(一)育苗系統
借由工廠化的設備育苗,能大幅提升產能,不論是在交配成功率、蝦卵孵化率、蝦苗存活率都有所提升,筆者將育苗車間依照功能性分為三區:交配區、育苗區、標苗區。交配區依照公母1:3的比例分配,能較好管理與調整,工作人員經過專業培訓后持證上崗,巡視水中母蝦是否懷育抱卵,抱卵后的母蝦將移至育苗區。育苗區內架設紅螯螯蝦專用育苗系統,育苗系統由數百上千個育苗箱與特殊的增氧、過濾系統所組成,每個育苗箱內僅能暫置兩只抱卵母蝦,以確保母蝦受到最好的照顧,但每個育苗箱每年能產出千尾蝦苗。抱卵母蝦與蝦卵尤其脆弱,對水中含氧量和水質要求更高,有別于交配區、標苗區,需額外架設獨立系統,一來降低生產風險,二來給予母蝦與蝦卵更好的生產環境。當蝦卵成熟孵化,蝦苗會自動脫離母體,再經由特殊設計的工藝,可以快速將脫離母蝦的蝦苗與母蝦分離并收集起來,收集的蝦苗再統一移至標苗區。標苗區內依照所需蝦苗規格,調整標苗的最適密度,借由放置躲藏設施,提升可放置密度與存活率,再利用微生物與納米技術,使蝦苗統一脫殼,減少互相殘食的狀況。車間內各區都設有智能監測系統,當水質中各項指標不符合標準時,會自動回饋給管理者,甚至是發送到手機上,實現萬物互聯的優勢。車間內員工也需經過專業培訓、持證上崗,確保生產時操作正確,并培養其敏銳性,能快速發現問題、了解問題、解決問題,經由層層的防護,將生產風險降至最低。
(二)水循環系統
水是水產品生產的根本,整個生產車間采用同一水源進行內循環生產的模式,可以消除親蝦、蝦苗轉移時因為水體改變所產生的應激反應,其中使用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三種方式去進行統一的過濾、轉化、調節等工藝,將有害物質清除,平衡水相、菌相、藻相,調整好的水體再流向交配區、育苗區、標苗區,隨著不同區的需求再作二次調節(水循環率、含氧、溫度、各物質含量管控),以確保紅螯螯蝦達到最佳生產狀態。定期清排出含殘餌、糞便的高污染水源以降低水循環系統負載,尾水進入特殊的尾水過濾系統,尾水過濾系統利用微生物技術與納米技術,將尾水中高含量的氨氮與其他物質進行分解、轉化,達到《SCT9101-2007 淡水池塘養殖水排放要求》標準,轉化完成的尾水可再一次回歸水循環系統,也可利用于周遭綠植、作物灌溉,大幅提高水循環使用率,避免水資源浪費,完全符合綠色、生態、環保的趨勢。
(三)新材料的升級
水產品生產過程中,高濕度是不可避免的,而高濕度所伴隨的隱性問題是建材的耐候性,具象來說就是抗腐蝕能力。工廠化的車間尤其需要面對這個挑戰,采用一般鋼材,則需承擔鋼材腐蝕帶來的高額養護費用或結構安全風險;如果采用抗腐蝕鋼材,由于國內一直以來主要使用的是鍍鋅鋼,而鍍鋅鋼制作時需經由酸洗、鍍鋅、磷化、噴塑、涂漆等工藝,因此也存在著對生產環境和水產品二次污染的風險。之前國內尚無其他替代方案,直至鋼鐵研究總院研發的S20耐候鋼面世,耐候鋼使鋼體表面在大氣環境下逐漸形成非常致密、超薄、牢固的氧化層(鈍化層),隔絕了氧氣、水分子與鋼材內部元素化學反應造成的進一步腐蝕,也因為沒有酸洗、鍍鋅、磷化、噴塑、涂漆等工藝,使生產過程中綠色無污染的環境得以達成,未來勢必大規模地應用于水產品的生產環境建設之中,無污染與高耐用性也使其成為環保材質,為我國推動水產綠色養殖提供一大助力。
四、結語
現階段工廠化的育苗生產仍屬于高投入、高回報的模式,與高單價的紅螯螯蝦產業和高利潤的蝦苗生產相匹配。工廠化生產高穩定性、高安全性的特性與優勢保證了市場競爭力。筆者相信國內科技日新月異,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的發展,工廠化生產建設成本的投入將逐漸降低,未來不論是在苗種還是養殖都將逐漸取代傳統生產模式。穩定產出將對平穩市場價格有所幫助,使中國在水產大國往水產強國的發展道路上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