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稻蝦連作”養殖模式以潛江為技術模版,迅速在全國各地得到了全面推廣,很好的解決了當下小龍蝦旺盛的市場需求與過去規模產量不成正比的問題。今天小編介紹一下潛江小龍蝦蝦稻共作技術!
潛江小龍蝦蝦稻共作
1.插秧時間(5月10—5月15日)
通過技術實踐的探索,我們梳理發現:人工插秧時間最遲5月10日至5月15日之間為最佳。超過5月下旬,池塘水溫逐漸升高,氣候變化異常炎熱,蝦苗高溫情況下不容易上到臺田,限制了蝦苗自身生長空間。
2.插秧行距
插秧行距目前通過技術實踐,有兩種行距模式:
純稻秧模式:4米寬的稻秧,2米寬的行距,既能保證足夠比例的稻秧抑制高溫對水體的直射面積,降低池塘水體的溫度,又能合理提供小龍蝦足夠的躲避空間。同時,2米的行距在滿足起蝦預留水面的條件下,能夠確保50%的稻谷種植覆蓋率。
水草稻秧合種模式:8米寬的稻秧,4米寬的行距,保證足夠比例的稻秧抑制高溫對水體的直射面積,每行還能空出面積栽種輪葉黑藻,降低池塘水體的溫度,豐富池塘溶氧的生產力來源,提供更加適合小龍蝦躲避天敵的安全空間。
3.插秧后上水管理
一是上水前的秧苗水位。人工在5月15日前插秧結束以后,10天左右待秧腳根系扎根,根須抓地力逐步增強,臺田水位可根據秧苗長勢適當加低位水。
二是按照秧苗的長勢情況梯次加水,最高水位可加至50公分左右,紅蝦會根據水位變化自動上田攝食。
4.苗源管理方法
“稻蝦共作”模式,通過一線實踐數據證明,轉塘苗成活率很低,存塘苗自動上田成活率和產量相對較高。因此選擇“稻蝦共作”模式時,要注意存塘苗留存是非常關鍵的環節。
插秧前既不能留苗太多,增加池塘密度,不利于順利度過五月的風險期;也不能留苗太少,苗源太少導致外購苗源產生不必要風險。
一是當稻秧具備上大水條件時,及時增加水位,利用水位變化將蝦苗引入臺田;
二是及時調理水質,促進臺田水草生長,為蝦苗上田筑巢引鳳,吸引蝦苗上田。
三是先期投料時只投撒臺田,反向促進蝦苗上田攝食。
5.飼料投喂
稻蝦共作,由于氣候溫度較高不利于小龍蝦攝食,因此建議早上6點和晚上7點共計投喂2次,能夠保障小龍蝦在相對低溫環境下攝食,能夠有效增加小龍蝦的攝食量,確保高溫季節的小龍蝦的營養均衡。
6.高溫環境蝦塘管理
一是有循環水條件的,每隔7天保持強循環水一次,降低水體水溫,增強水體活力。
二是堅持每7天使用具有增氧和涼底特效的改底藥品(八控底康效果好),解決高溫情況下小龍蝦因底部溫度過高,產生黑底、病菌、弧菌、腸炎等一系列病毒對小龍蝦的傷害。
三是高溫期間堅持使用乳酸菌、枯草芽孢桿菌等有益菌類產品,能夠有效分解池塘底部有害雜質,降低亞硝酸鹽和氨氮對小龍蝦的毒性傷害。
7.分批起蝦上市
根據當季成蝦行情及時起蝦上市,正常情況下7月中下旬開始逐步起蝦上市,爭取在行情上行階段把已達規格的成蝦賣掉。
8.種蝦留存
進入9月中旬時,停止賣蝦,根據留塘情況適當補充外來種蝦,盡可能避免親蝦交配比例過大,每畝種蝦存留15-25斤左右。
9.落水準備收稻
進入9月初,臺田水位落至環溝曬田,準備收割稻谷。
10.石灰消毒曬田
稻谷收割結束后,每畝約60斤石灰殺滅青苔孢子,提前從源頭上利用紫外線殺滅青苔孢子。
11.肥水預防青苔
曬田結束以后,要及時上水,在高溫期間及時把水肥起來,一旦進入降溫季節,肥水時藻種存活困難,預防青苔難度就會增加。根據調查發現,十月份高溫期間每月堅持肥水培藻2次以上的,青苔都得到了預防。青苔大量爆發以后,想再肥水預防青苔將變的更加艱巨。
2.稻田冬季管理
冬季管理的核心就是:穩住水位,保持水深,栽種水草,肥水培藻,蓄溫防寒,投喂餌料,及時改底。
13.春苗上市前管理
加強崔苗期間的管理工作,增加改底頻率,及時消毒殺菌,加強水質調節,規律投喂餌料,堅持定期補鈣,3月中旬左右,達到規格的蝦苗可分批起苗上市。
“稻蝦共作”模式必須注意的技術要點
1.第一年開挖的稻田切忌盲目采用“稻蝦共作”模式。新田都缺少苗源,需要大量外購,風險較高,且高溫轉塘的蝦苗成活率極低。所以“稻蝦共作”模式只適合2年以上的老塘以探索為目的的養殖方式。
2.插秧的品種盡量選擇雜交高桿稻品種。高桿稻稻桿生長快并且高,有利于快速加水引苗上田,池塘高桿稻具備加深水條件時,龍蝦生長空間變相增加,高溫環境時池塘水深足夠,水溫可控性增強,對龍蝦的應激性刺激較就小。
3.稻蝦共作模式,不要盲目追求稻谷產量。稻蝦共作模式目前處于探索期,真正能夠完全解決稻秧長期泡水后還能保證產量的稻谷品種還處于技術攻關階段。理論上“稻蝦共作”模式的核心在于稻秧品種和存塘苗源的質量,一旦能夠通過技術手段有效解決這兩個難題,“稻蝦共作”模式將為廣大養殖戶帶來革命性的畝產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