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龍蝦養殖周圍挖多寬多深溝為宜?
稻田養小龍蝦,沿稻田田埂內側四周要開挖養蝦溝,溝寬1.5米,深1米。選擇水質良好、周圍沒有污染源、保水能力較強、排灌方便、不受洪水淹沒的田塊進行稻田養蝦,沿稻田田埂內側四周要開挖養蝦溝,溝寬1.5米,深1米,田塊面積較大的,還要在田中間開挖田間溝,田間溝寬1米,深0. 5米,養蝦溝和田間溝面積約占稻田總面積20%左右。
田埂面寬3米以上,田埂高1米。在離田埂1米處,每隔3米打一處1.5米高的樁,用毛竹架設,在田埂邊種瓜、豆、葫蘆等,待藤蔓上架后,在炎熱的夏季起到遮蔭避暑的作用。在養蝦溝和田間里要移栽水草,如苦草、輪葉黑藻、金魚藻等沉水性植物,水草覆蓋面以30%為宜,且以零星、分散為好,這樣有利于蝦溝內水流暢通無阻塞。田四周用塑料薄膜、水泥板、石棉瓦或鈣塑板建防逃墻,以防小龍蝦逃逸。
養小龍蝦的稻田挖溝技巧
(1)田埂加固:適當加高田埂,至少能灌滿60~80 厘米的水。
(2)開挖環溝:沿田埂內側四周開挖環溝(注意:靠路一側,留出機械進出通道),溝寬3~5 米,深1.0~1.5 米,田埂坡比1:2.5。田地面積>100 畝,在田中間開挖“十”或“井”溝,溝寬0.5~1 米,深0.8~1.0 米,環溝面積約占稻田面積的5%~10%。
(3)搭建越冬平臺:這是最近兩年新增加的技術。具體操作:在環溝開挖過程中,斜坡上增加平臺,平坡寬度2~4 米。提供龍蝦活動及越冬打洞場所。
稻田小龍蝦養殖挖溝模型
稻田十字設計圖
稻田井字設計圖
六種稻田養殖模式介紹
模式一:稻田養魚
稻田養魚以水稻為主,兼顧養魚,既可獲得魚產品,又可利用魚來吃掉稻田中的害蟲和雜草,同時魚的排泄糞肥和翻動泥土促進肥料分解等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達到水稻增產魚豐收的目的,一般可使水稻增產一成左右,養殖魚類以草魚、鯉魚為主,也可養殖鯽、鰱、鳙、鯪等。
模式二:稻田養鰍
稻田養鰍是一種比較簡便的養殖方式,但需要加高加固田埂,進排水口做好防逃設施,在田中挖“井”字形溝,寬30~40厘米,深50厘米,每畝放鰍苗1000~2000尾,用家畜糞便和堆肥作基肥,每天投喂豆餅、菜餅、米糠等,田間管理按普通稻田管理,每畝可產成鰍在50公斤以上。
模式三:稻田養蝦
在稻田四周開挖環溝并利用稻田的淺水環境,既種植水稻又養殖小龍蝦,水稻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下種育秧,于5月底至6月初開始栽插秧苗,采用淺水、寬行、密株的栽插方法,并適當增加田埂內側環溝兩旁的栽插密度以發揮邊際優勢。小龍蝦放養規格為200~300尾/公斤,密度為3000~4000尾/畝,時間在4~5月份。
模式四:稻田養蟹
稻田養蟹是一種稻蟹共生的種養模式,水稻種植采用大壟雙行、邊行加密、測土施肥、生物防蟲害等技術方法,使養蟹稻田光照充足、病害減少,既保證了水稻產量,又生產出優質水稻。河蟹養殖采用早暫養、早投餌、早入田,不僅能清除稻田雜草,預防水稻蟲害,同時糞便又能提高土壤肥力。
模式五:稻田養鱔
稻田黃鱔養殖模式是將保水性能較好的稻田稍加改造后作為養殖基地,稻田的改造主要是在稻田里挖一條或幾條小鱔溝,另在稻田埂上布設防逃網。稻田養鱔的優點很多,既不影響水稻的耕作、管理和收獲,也可利用稻田里良好的淺水條件和遮蔭環境實行黃鱔的半人工、半野生養殖,從而提高農田產出率。
模式六:稻田養蛙
稻田養蛙是一種稻蛙共生的種養模式,不但可以控制稻田害蟲危害、減少了農藥使用量,而且保持了青蛙生存的自然狀態,有利于蛙的生長發育,節省養成本。同時,稻田養蛙的增收明顯,放養蛙的水田種稻利用率80%左右,雖因有效種植面積減少導致水稻總產約減20%,但經濟效益卻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