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由于氣候、海區污染、種苗、人為等原因造成對蝦病害頻發,對蝦偷死排塘現象極其嚴重,70%左右養蝦戶處于虧損狀態。因而部分養殖戶將養蝦改為養魚、貝、東風螺或魚蝦混養、蝦蟹混養,效益都有所提高,風險也有所降低。
陽江市漁鄉子水產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在珠三角、湛江、陽江、海南、廣西等養殖區域走訪調查時,發現了一種新的養殖模式:黃臘鯧魚(卵形鯧參,即金鯧魚)與對蝦混養。現將該混養模式的技術要點陳述如下:
一、清塘
1.用生石灰100~150kg/畝全池潑灑,包括塘基。目的是將老塘底泥中細菌、螺、蚌、青泥苔、水生昆蟲、雜魚雜蝦等殺死,消除病原體傳播的主要媒介。
2.漂白粉5kg、茶麩25kg/畝帶水清塘(水位10~20cm),4~5天后把塘里的動物尸體、池水清走。進水放魚時應采取過濾措施,防止野雜魚及病害生物隨水進入塘內。
二、培水投苗
1.養殖池塘要分開育苗池和養成池,進水1米深左右,用碘消毒劑消毒。3天后用生物有機培藻類制劑、氨基酸等培養生物飼料,如紅蟲、橈足類等。
2.投放蝦苗,1.5~2萬尾/畝在育苗池,標粗至3~4cm,大約20~25天即可放入養成池一起混養。
3.投放黃臘鯧魚苗,3cm以上的魚苗,1000~1200尾/畝,池水鹽度相差不超過5‰,溫度相差不超過4℃。
三、前期管理
1.黃臘鯧魚在育苗池期對營養需求很講究,主要以豐年蟲、紅蟲為主。在魚苗過池期,營養一定要跟上。一個星期內可用鰻魚粉或高蛋白含量的海水魚0#料。若水中浮游生物量不夠,即時補施生物培藻類制劑、氨基酸等培育紅蟲類浮游生物以提高苗種成活率。
2.投料20天后,改投喂1#料,這時選擇在池塘的上風位置搭建圍食臺。魚料應選擇浮水料,以便隨時查看魚的食料情況,1小時內吃完說明投餌合理。如1小時后魚料浮在食料臺的池角位置,則表示多投了,要掌握好投餌量,每天喂3~4餐即可。投喂要定時,最好專人投喂,以便掌握和觀察魚蝦和生長攝食情況。飼料選擇有信譽廠家高質量飼料,爭取縮短魚的規格上市時間,降低養殖風險增加經濟效益。
四、中期管理
俗話說:養魚先養水。到中期要逐漸升高水位到1.5~2米。保持水體中藻相長期穩定是養殖過中的關鍵,要經常檢測水質因子,pH值要穩定在 7.0~8.3之間。氨氮、亞硝酸鹽要抑制在0.3mg/L以下。溶解氧保持在4mg/L以上。如果溶解氧長期低于3mg/L以下,魚的食欲顯著降低甚至停食。有時會出現浮頭現象,如果不及時處理,溶解氧降低到1mg/L時,則陸續窒息死亡,俗稱“翻白”或“浮塘”,損失會很慘重。
保持水質的活、嫩、爽。氧氣充足是養魚的核心技術,要注意經常補施微生物制劑穩定水體藻相。中后期投餌量要逐漸加大。若水中懸浮物過多,水色濃綠或發紅等危險色出現時,就不必投喂魚料,立即采取排換水措施,保持水的鮮活度。注意收聽天氣預報,對池塘的水溫、鹽度變化、攝食情況做詳細記錄,在魚食臺周圍定期使用消毒劑,以防細菌被魚和飼料一起攝入引發腸道疾病。
五、后期管理
大約120天,黃臘鯧魚長至0.5~0.7兩/尾左右,是搶食最兇時,要特別注意控制投餌量,以投喂至一半的魚散走游開時就停止,大約8成飽為宜。要經常在飼料中加入維生素C,以增強魚體的免疫功能和捉生長效率。每1000尾魚要配備一臺4個葉輪的水車增氧機才能保證供氧量。黃臘鯧魚環境適應性廣,病蟲害相對較少,目前最常見的病害是指環蟲、白點病、小瓜蟲病等。一旦發現病魚就要立即處理。常用的處理方法是:用甲醛溶液或滅蟲精全池潑灑,感染嚴重的病魚要隔離藥浴浸泡半個小時后再放下池塘。在整個養殖過程中,要視水質情況,通過使用微生物制劑等抑制有害病菌的繁殖生長,減少魚病的發生。
一般情況下無須另投喂對蝦的飼料,因為魚的排泄物是非常多的,讓蝦在底部吃掉它,一舉兩得,這是有效的生物凈水方法,也是黃臘鯧魚與對蝦混養的亮點。
六、注意事項
1.魚蝦的放養密度不宜過大,3~4cm蝦苗投放1.5~2萬尾/畝,3cm以上的黃臘鯧魚苗投入1000~1200尾/畝為最佳,水深保持在1.5~1.8米以上。
2.悶熱低氣壓暴雨天氣,每天要24小時開動增氧機,夜間還要配合投放增氧劑,以防氧氣不足。
3.如水色過濃,水質突變,要立即排換水,減少投餌量。
4.夜晚巡塘時,要特別注意魚群的游動情況。泛塘前兆是魚群浮在離水面20~30cm處,且游動很緩慢,此時要即刻開動所有增氣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