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龍蝦消費市場急劇增加和出口加工的增長,價格日趨走高,也導致對野生龍蝦的捕撈強度越來越大,野生資源越來越少,龍蝦的人工養殖勢在必行。龍蝦適應能力強,對環境條件要求不高,又可自然繁殖,因此龍蝦養殖可因地制宜,那么小龍蝦吃什么?小龍蝦養殖技術需要掌握哪些?
小龍蝦吃什么?
小龍蝦為雜食性,在野外自然環境下,它基本上都吃有機物碎屑、著生藻類、絲狀藻類、水生植物的根、葉及碎片,特別喜食汁多肥嫩的綠色植物,如水浮蓮、水葫蘆、馬來眼子菜、綠萍和苦草等。動物性食物包括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蟲的卵、蛹、螺、蚌和魚肉等。
小龍蝦養殖技術
1、苗種放養技術。苗種質量應規格整齊,體質健壯,活力要強,附肢齊全,無病無傷,蝦苗要求在0.8厘米以上;蝦種規格在2.5—3厘米,同一池塘規格一致,一次放足。投放方法是先把蝦苗放進塑料盆內,慢慢添加少量池水至盆內水溫與池水接近,并按盆內水量加入3—4%食鹽浸浴5分鐘消毒,再沿池邊緩緩放入池中,冬季放養晴天上午進行,夏、秋季放養選擇晴天早晨或陰雨天進行,避免暴曬。種蝦放養時,先用3—5%食鹽水浸浴10分鐘,殺滅寄生蟲和致病菌。從外地購進的蝦種,因離水時間長,可先將蝦種在池水中浸泡1分鐘,提取擱置2—3分鐘,再浸泡1分鐘,如此反復2—3次,讓蝦種體表和鰓腔吸足水分后再放養,提高成活率。池塘養蝦,適當混養一些花、白鰱,每畝50尾,以改善水質,充分利用餌料資源。
2、飼料投喂技術。龍蝦生長速度快,過度饑餓或飽食,對生長不利,控制好攝食數量對生長有很大意義,可根據每天攝食情況確定投喂量,避免太多造成飼料浪費,影響水質;太少影響生長,甚至會互相殘殺。龍蝦飼料十分廣泛,青菜、水草、餅粕、下腳料都是龍蝦的飼料,高密度養殖可投喂顆粒飼料,效益較高。投喂飼料要根據水溫、天氣、水色、活動情況按定位、定量、定時、定質原則投喂。
3、促進龍蝦蛻殼技術。龍蝦的生長以及幼體的變態和步足的再生總是伴著蛻殼而進行的,只有蛻掉堅硬的外殼,龍蝦才能達到生長的目的。在環境條件不適應龍蝦生活時,往往不能順利蛻殼,會發生蛻殼不遂而成鐵丁殼蝦(個體很小而變成紅殼的蝦)的現象。另外,由于蛻殼后的新蝦身體柔軟,要經過一段時間外殼才能變硬,這時往往容易被同類或敵害殘食,因而促進蛻殼和保護蛻殼蝦在養龍蝦中至關重要。
(1)保持良好水質是促進龍蝦蛻殼的技術關鍵:保持水質不被污染,水質清新,溶氧5毫克/升以上,ph7.5—8.5之間的偏堿性(每半個月施用生石灰一次,10―15斤/畝),水體透明度35―40厘米以上。
(2)保證飼料營養成分齊全是促進龍蝦蛻殼的主要環節:龍蝦的甲殼主要成分為鈣、磷、鐵等無機鹽類,而它在蛻一次殼后即要失去大量的鈣、磷、鐵等。因此,在飼料中應添加這些不可缺少的成分。還有動植物性的飼料應合理搭配。
(3)合理栽培水草是保護蛻殼龍蝦的較好辦法:龍蝦喜歡在淺水或草叢中蛻殼,一旦完成蛻殼后的軟體龍蝦立即鉆進水草中隱蔽,以防同類或敵害殘食。所以,水草對蛻殼有兩大作用,一是提供蛻殼場地,二是軟殼龍蝦的棲息場所。
(4)殺滅老鼠等敵害生物是保護蛻殼龍蝦的有力舉措:龍蝦喜在溫度較高的淺水環境蛻殼,在蛻殼之前半個小時左右,在水邊或草叢的水面處焦躁不安地爬動,而蛻殼時又在淺水處進行,蛻殼后身體較柔軟,這就為龍蝦的敵害老鼠提供可乘之機。殺滅鼠害的辦法可用藥物在防逃墻外殺滅,也可用鼠籠捕殺。有人采用在傍晚將1只死鼠用柴油浸透后點燃,再用火鉗夾住點燃的死鼠沿龍蝦池四周轉動,使其他的老鼠聞到死鼠的氣味后而逃走。同時,對鯰魚、黑魚等肉食性魚類也要在清塘時清掉。
4、水質調控技術。龍蝦高產養殖池塘,良好的水質調節是控制龍蝦上岸、病害和逃跑的好辦法,可通過定期注水,每半月使用一次微生態制劑如光合細菌,EM菌或反硝化菌降低池塘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等有害物質。
5、提高龍蝦品質技術。嚴格執行無公害水產品生產標準,嚴禁使用違禁藥物和投入品,加強投喂管理,提高龍蝦出肉率,是提高龍蝦品質、增加養殖效益的有效手段。
6、適時捕撈技術。龍蝦的生長有以下特征:7月20日后龍蝦會進洞繁殖;雄蝦交配后會自然死亡;生命周期18—20個月,因此各類型龍蝦養殖在7月20日前必須將龍蝦捕撈銷售,否則無法捕撈,造成不必要損失。
小龍蝦的養殖技術是在不停的養殖過程中總結經驗同時不停的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這樣,養殖起小龍蝦我們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