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并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是指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也叫做蝸婁牛、駝包蜒蚰,蝸牛的種類也特別多,不過,可以食用的很少,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蝸牛品種。
一、法國蝸牛
又叫葡萄蝸牛,因主要生活在葡萄種植園內,以葡萄莖、葉、芽、果等為食而得名。又因其形似蘋果,故而又稱蘋果蝸牛,學名叫蓋罩大蝸牛。亮大蝸牛品種產于法國、意大利、前蘇聯等國。溫度與散大蝸牛適應界限基本相同。
本品種體重可達400克。貝殼呈圓球形,殼高28~35mm,寬45~60mm。殼質厚而堅實,不透明,有5.0~5.5個螺層,螺旋部增長緩慢,呈低圓錐形。體螺層膨大,殼口不向下傾斜,殼面呈深黃褐色或黃褐色,有光澤,并有多條黑褐色帶。殼頂鈍,成體之臍孔被軸唇遮蓋。殼口呈橢圓形,口緣鋒利,口唇外折,內質呈淡黃色或淡褐色。
二、華蝸牛
貝殼中等大,殼質薄而堅實。全體呈低圓錐形,高10mm,寬16mm。有5~5.5個螺層,螺旋部低矮,略呈圓盤狀,殼頂尖,縫合線明顯。殼面黃褐色或黃色。體螺層極膨大,其周緣具有一條淡褐色色帶。此外,在各螺層下部靠近縫合線處也有一條顏色較淺的色帶。殼口橢圓形,其內有條白色瓷狀的肋。臍孔呈洞穴狀。
三、庭園蝸牛
庭園蝸牛屬“哈立克斯”蝸牛,原產歐洲中西部的法國、英國等地區,通常棲身于園林或灌木叢中,故稱為之“庭園蝸牛”,又叫散大蝸牛。其成蝸牛體形略小,直徑約3厘米左右,螺殼質薄,呈黃褐色,并具有4條紫褐色帶,殼表面布滿許多黃褐色的小斑點。距今,我國養殖的散大蝸牛,因品種退化,個體小,經濟效益較差。
四、瑪瑙蝸牛
臺灣人稱露螺,在廣東一帶叫東風螺、菜螺或花螺,屬于瑪瑙蝸牛類。瑪瑙蝸牛原產于東部非洲的馬拉加西島,后來傳遍了整個熱帶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故又稱為非洲大蝸牛。螺形呈錐狀,螺殼表面包有一層黃褐色的殼皮,并帶有深褐色花紋。通常成蝸牛的螺殼長約6~8厘米,寬約3~4厘米,重50克以上。
在非洲西部地區,特別是黃金海岸的居民,視蝸牛為唯一的動物性蛋白質。由于此種蝸牛肉味鮮美,倍受歐美老板的歡迎,致使非洲大蝸牛成為今日世界上的主食蝸牛。這種蝸牛是較適應在我國自然條件下生長的品種。距今,我國普遍養殖的品種叫白玉蝸牛,別稱白肉蝸牛,以肉色雪白而得名白玉蝸牛, 屬軟體動物門,腹足綱,陸生貝殼類。雌雄同體,在全世界所有的食用蝸牛品種的大家族中,屬首屈一指的佼佼者。
白玉蝸牛是我國的特種動物之一,具有特殊價值,特殊營養,特異風味,特別用途,肉質肥厚,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富有20多種氨基酸,也是宇航員和運動員最佳的滋補品。白玉蝸牛屬于瑪瑙蝸牛的變異品種。其特異之處在于頭、頸、足的肌肉光色不同,但在形態和生活習慣上則與褐云瑪瑙蝸牛沒有區別,養殖方法也基本相同,只是養殖時對衛生條件要求高一些,而且其外銷經濟價值也高一些。
五、食肉蝸牛
這種食肉主義的蝸牛則主要以自己的近親為食。它們生活在新南威爾士州納拉布里附近(大約位于悉尼西南520千米)的卡帕塔山。食肉蝸牛被一度認為為新南威爾士州卡帕塔山區所獨有,它只以當地素食的陸生蝸牛為食。被認為起源于曾布滿潮濕熱帶雨林的澳大利亞東部。
1700萬年前一場火山爆發后該地區變得干燥,只有少數類似熱帶雨林的環境被保留下來。正是在這些限制區里生存著這些無脊椎動物。做了20年國家公園管理員的邁克爾·墨菲表示:“這是阿爾卑斯山森林的小島,距離下一個這樣的小島至少有幾百千米。”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現在知道了蝸牛品種,蝸牛遍步世界各地,僅我國便有數千種,現世界各地作為食用并人工養殖的蝸牛主要有法國蝸牛、華蝸牛和庭園蝸牛這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