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嘴鴨又名花嘴鴨、谷鴨、黃嘴尖鴨,是一種大型鴨類,體形與綠頭鴨相似,是家鴨的祖先之一,現在主要以野生為主,具有自己的生活習性,比如每年會根據氣候變化進行遷徙等,具體關于斑嘴鴨的生活習性給大家介紹一下:
外形特征
斑嘴鴨雄鴨從額至枕棕褐色,從嘴基經眼至耳區有一棕褐色紋;眉紋淡黃白色;眼先、頰、頸側、頦、喉均呈淡黃白色,并綴有暗褐色斑點。上背灰褐沾棕,具棕白色羽緣,下背褐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尾羽羽緣較淺淡。初級飛羽棕褐色;次級飛羽藍綠色而具紫色光澤,近端處黑色,端部白色,在翅上形成明顯的藍綠色而閃紫色光澤的翼鏡和翼鏡后緣的黑邊和白邊,飛翔時極明顯;三級飛羽暗褐色,外翈具寬闊的白緣,形成明顯的白斑。翅上覆羽暗褐色,羽端近白色;大覆羽近端處白色,端部黑色,形成翼鏡前緣的白色。胸淡棕白色,雜有褐斑;腹褐色,羽緣灰褐色至黑褐色;尾下覆羽黑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雌鳥似雄鳥,但上體后部較淡,下體自胸以下均淡白色,雜以暗褐色斑;嘴端黃斑不明顯。虹膜黑褐色,外圍橙黃色;嘴藍黑色,具橙黃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跗蹠和趾橙黃色,爪黑色。幼鳥似雌鳥,但上嘴大都棕黃色,中部開始變為黑色,下嘴多為黃色,亦開始變黑,體羽棕色邊緣較寬,翼鏡前后緣的白紋亦較寬,尾羽中部和邊緣棕白色,尾下覆羽淡棕白色。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在內陸各類大小湖泊、水庫、江河、水塘、河口、沙洲和沼澤地帶,遷徙期間和冬季也出現在沿海和農田地帶。
生活習性
遷徙
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開始從中國南方越冬地北遷,3月末到達華北東北部,3月末4月初到達東北東部和北部,部分留在當地繁殖,部分繼續北遷,遷徙高峰在4月初至4月中旬。秋季9月末10月初開始南遷,10月中下旬大批到達東北地區,11月初至11月末大批到達華北地區,部分留在東北和華北地區越冬,部分繼續南遷。亦有部分斑嘴鴨在中國長江中下游、東南沿海和臺灣地區終年留居,不遷徙,為留鳥。云南亞種亦不進行遷徙,為留鳥。春季遷徙期間常呈小群飛往繁殖地,而秋季集群較大,常集成數只或上百只的大群,分批陸續向南遷徙。習性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動,也和其他鴨類混群。善游泳,亦善于行走,但很少潛水。活動時常成對或分散成小群游泳于水面,休息時多集中在岸邊沙灘或水中小島上。有時將頭反于背上,將嘴插于翅下,漂浮于水面休息。清晨和黃昏則成群飛往附近農田、溝渠、水塘和沼澤地上尋食。鳴聲宏亮而清脆,很遠即可聽見。食性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常見的主要為水生植物的葉、嫩芽、莖、根和松藻、浮藻等水生藻類、草子和谷物種子。也吃昆蟲、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
分布范圍
分布于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印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泰國、越南。
繁殖于中國東北、內蒙古、華北、西北甘肅、寧夏、青海,一直到四川;越冬在中國長江以南、西藏南部和臺灣,部分終年留居長江中下游,華東和華南一帶,以及臺灣和云南。
生長繁殖
繁殖期5-7月。營巢于湖泊、河流等水域岸邊草叢中或蘆葦叢中,也營巢于海岸巖石間或水邊竹叢中,在山區森林河流岸邊巖壁隙縫中亦見有營巢的。巢主要由草莖和草葉構成,產卵開始后親鳥從自己身上拔下絨羽墊于巢的四周,結構甚為精致。巢的大小為外徑250-300mm,內徑150-200mm,深7-9mm。每窩產卵8-14枚,通常9-10枚,卵呈乳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56.5(53-60)mm×40.5(38-43)mm,重48(42-54)g。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24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游泳和跟隨親鳥活動和取食。
斑嘴鴨野生種群極為豐富,也是我國傳統狩獵鳥類之一,因為隨著過度狩獵,現在斑嘴鴨的數量極劇減少,如果再不注意保護,那么也將面臨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