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雞也就是石蛙、石蛤、棘胸蛙等,是一種在我國江西、湖南、浙江、安徽等地區均有分布的大型野生蛙類,因此營養豐富,食用價值高而被人們所喜愛,在不少地區已實現人工養殖,現小編將石雞人工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1、池塘養殖
⑴池塘建設
蛙池建設宜選擇在有清流水、安靜、蔭涼的地方,水源以山溪水、澗水、泉水或水庫底下水為佳。精養蛙池可采用水泥結構,面積宜大一些,一般10~30m2,深度為80~120cm,池的底面具有一定斜度并鋪一層細沙,再用石塊等設置部分穴洞供蛙棲息。池邊種植瓜果、葡萄等藤蔓植物并牽引其枝葉在池頂搭設蔭棚;池內可投放少許水生植物;池周砌圍墻或圍欄防逃。新建蛙池先用清水浸泡10~20天并沖洗幾次,然后用40ppm的高錳酸鉀溶液干池消毒,等毒性完成消失后方可放蛙養殖。
⑵蛙種選擇和放養
蛙種放養時剔除傷殘、畸形的幼蛙,選擇規格整齊、體質健壯,色澤光亮的幼蛙。放養前用4%食鹽溶液或用10~15mg/L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0~15分鐘。放養密度一般為每平方米放養幼蛙50~100只。
⑶飼養管理
①餌料投喂投喂的飼料以黃粉蟲等鮮活餌料為主,活餌要求大小適口。在適溫范圍內,日投喂量為蛙體重的5~10%。在溫度高于30℃時,可以不投喂。平時應根據天氣、水質和蛙的攝食情況,酌情增減,做到適量、均勻。
②分級飼養隨著幼蛙個體的增大,會出現大小不一的情況,要定期按規格大小歸類分池飼養,以免幼小的蛙搶不到食,影響生長和成活率。
③越冬管理當水溫低于8℃時,棘胸蛙進入冬眠狀態。當水溫降至10℃前,室外的棘胸蛙要移入室內或搭篷保溫越冬,越冬期間不必投喂餌料。春季室外水溫穩定回升到10℃以上后,棘胸蛙越冬結束。④水質管理常年要求細水長流,保持水質清新、溶解氧充足、水溫穩定。2、稻田養殖
⑴稻田設施
棘胸蛙是離不開水和洞穴的穴居兩棲動物,因此要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性能好的稻田。為便于管理,養蛙溝、涵一般開挖在稻田的四周和四個角。涵的面積每個為20m2左右,深1m,涵埂高出田埂約20cm。涵底鋪設30cm厚的肥田泥,2端鋪設管徑約10cm的進出水管,管口安置鐵絲網防逃。涵與涵之間用溝連通,溝寬為50cm,深40cm。涵內和溝內2側設置模擬自然條件的洞穴,可用磚頭、石塊、水泥瓦等砌成。注意涵、溝的開挖要在插秧之前就搞好。棘胸蛙喜跳易逃,為了圍網防逃和管理方便,田埂需加寬到1m以上。攔網用聚乙烯網布做成,寬80cm,雙幅拼接成高1.6m。
⑵蛙種放養蛙種
放養一般在3月下旬~4月上旬,當氣溫回升到18℃以上時進行。蛙種來源主要是到棘胸蛙養殖場選購或捕捉野生棘胸蛙。每畝稻田可放養20~50g的幼蛙2000只左右。個體大些的幼蛙也可放養,但同一稻田放養的規格應基本一致,以免大蛙殘食小蛙。如稻田條件好或養殖技術嫻熟,也可選一定量的成蛙在田中繁殖,而不必每年投放蛙種。
⑶餌料投喂蛙種
放養后,可在養殖溝、涵放養小魚蝦、螺螄等供蛙捕食,給蛙提供足夠的水生餌料。同時,在每個涵的上面安裝8~15w的熒光燈或白熾燈誘蟲給蛙捕食,安裝高度以20~30cm為宜。此外,要根據養殖規模,相應地養殖一些蠅蛆和黃粉蟲,以保障棘胸蛙的餌料供給。投喂時,要將蠅蛆沖洗干凈,再用能使蠅蛆自行爬得出的漏容器盛裝,然后用繩子將漏容器系成籮筐狀,于天將黑時吊于每個水涵上方,高度以1.5 m為宜。只要吊掛餌料的位置固定,蛙很快就會形成條件反射,每當夜暮降臨之際,都會不約而同地集中在老地方共進“晚餐”。要趁這個時候借助誘蟲燈光觀察哪個涵的蛙較多,餌料不夠,哪個涵的蛙較少,餌料有余,以便酌情增減。
⑷日常管理
稻田精養棘胸蛙,水的管理很重要。涵內灌水深度一般以30cm為宜,高溫季節增至45~50cm深。水質要求肥、活、爽,含氧量充足。在禾苗分蘗盛期,稻田里的水有一定深度時,最好保持溝、涵的水微流動。而在曬田期間每周至少換水1次。此外,水稻出現病蟲害時,最好采取綜合治理的辦法,不施農藥或少施農藥。如果非施不可,盡可能使用高效低毒農藥。農藥施放后,盡快給涵、溝換注新水,以防污染。若遇連續陰天或大雨天,要注意排水、防逃。在夏季高溫時,可將稻田里的稗草或無效分蘗禾苗移栽人涵內。餌料殘渣要及時撈走,以防敗壞水質。水稻收后,當水溫降到l0℃以下時,棘胸蛙人泥冬眠,這時應及時灌水,使蛙安全越冬。
3、封溝養殖
封溝養蛙,顧名思義,即是將山澗溪流溝谷和周圍的山林封圍起來,使之達到物豐林茂。在越冬池的上方用塑料布或通過其他方法圍至半山腰,同時用人工方法孵化蝌蚪,喂養管理,以提高養殖效益。封溝養蛙,一是能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且產品供不應求;二是增加山地的植被,又能促進棘胸蛙種群,保護了生態平衡,從長遠來看具有較大的社會效益和十分廣闊的前景。
⑴場地的選擇
封溝養蛙應選擇適宜棘胸蛙生活的天然場所作為養殖場,選址的條件主要有三點:植被豐富、水源充足和有野生種源。
⑵養蛙場建設
選定養蛙場址后,要視飼養規模進行建設。養蛙場的建設主要包括4池(產卵池、孵化池、飼養池、越冬池)和圍欄兩項。
①產卵池應選擇在溪流一側、離冬眠地較近、陽光充足、地勢較平坦的地帶進行修建。規格為5m×2m,池埂高60~80cm,寬50cm,水深30~50cm,可放養500對種蛙。養蛙場可根據自身規模需求而修建多個產卵池。
②孵化池應選擇朝陽透光的地方建池,一般建池規格是4m×6m;池底要求有一定傾斜坡度,水深處約40cm,水淺處約l0cm;池埂一般下寬上窄,底寬約50cm,埂面寬約30cm;出入水口都設在一側,且出水口處要設置鐵絲網,以防蝌蚪外逃。
③飼養池也做變態池,是蝌蚪生長直到變態的場所,規格一般為4m×5m,水深30~40cm,中間建造1個深約40cm的圓形安全坑,以防干旱或斷水而造成蝌蚪大批死亡。為便于更新池子,進出水口可呈對角線設置,且均需設置鐵絲網,以防蝌蚪順水或逆水游出而逃逸。
④越冬池又稱冬眠池,是棘胸蛙冬眠的地方,而山澗溪流是棘胸蛙的天然越冬池。為使棘胸蛙安全越冬,養殖場應根據需要建造1處或數處越冬池,規格為20m×40m,深度為1.5m左右,冬天冰下水深應保持在1m左右,池底鋪設1層厚約5cm的闊葉樹葉,用作冬眠隱蔽物,并在養殖場內河流的深水處筑壩,將水位保證在2m左右,亦可用作棘胸蛙冬眠池。新建越冬池不可立即使用,須用水多次浸洗(1個月左右)以消除堿質,再進行消毒后方可使用。
⑤圍欄
圍欄直接關系到棘胸蛙資源的保護以及養蛙產業的效益,其作用在于通過圍欄管理,防止養殖場區的棘胸蛙大量外逃,避免造成經濟損失。同時,通過圍欄管護,可以提高飼養人員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建圍欄的方法很多,如圍墻法、挖溝法及塑料薄膜圍欄法等,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塑料薄膜和塑料網衣圍欄法,圍欄高為1.5m左右,它既簡便又經濟。
⑶飼養管理
①蝌蚪期的飼養密度
蝌蚪期是石蛙幼體發育的重要時期。一般每平方米不超過2000只,蝌蚪力求整齊,日齡大致相同,集中于同一飼養池飼養。
②蝌蚪與幼蛙的管理
不同發育階段上的石蛙蝌蚪,需投放的飼料品種、數量和方法也不同。7日齡以上可投喂少量飼料,如蛋黃等,并輔以綠色藻類植物。20日齡以上可投植物性伺料,如熟番茄、南瓜、米飯、豆漿、藻類、水生植物等。待蝌蚪變為幼蛙后,這時就在池邊放些樹枝供幼蛙上岸。此時由水生到水陸兩棲,自由在溪流岸邊采食小昆蟲。此期可投入少許人工飼料,如黃粉蟲、蚯蚓等。同時引誘山澗中的昆蟲,一是在飼養場內將枯枝落葉集中成堆,以招引昆蟲繁殖擴增;二是選擇適當地點安裝黑光燈誘集昆蟲。此外,養殖場地注意保持周圍安靜,同時做好防鼠等敵害工作和防逃、防凍、防暑等工作。
③安全越冬
蝌蚪的越冬可在池內或溪流中內進行,水溫低于10℃時,蝌蚪即趨于休眠狀態,不食不動,潛伏水底石縫或草叢中,越冬時水深保持1米左右。利用溪流水、保溫等防凍措施,如水面發生結冰應將冰面敲破,使水體有一定的氧氣交換,以免蝌蚪室息死亡。如遇過低溫、冰凍天氣,也應在池中采用塑料薄膜加蓋保溫。冬眠一般不需喂料,氣溫回升,蛙便會上岸活動,并有攝食能力,此時可適當投喂飼料以增強蛙的體質,越冬時應保持環境安靜,同時認真防御敵害,并防止水質變壞。
隨著石雞人工養殖的發展,現在技術越來越成熟,只要掌握好關健要點,加強飼養管理,就可以獲得較好的效益,是農民脫貧致富促進增收的好路子。